第06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10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盐碱滩上获丰收
本报记者 黄俊毅

平沙莽莽,直与天接。秋收时节,为采访干旱地区节水增粮,记者走在吉林西部盐碱滩深处。

“这盐碱滩只长碱草,不长庄稼。要是有水,就能开垦成良田。”吉林省通榆县副县长于海航说。

然而,不要说浇灌盐碱滩,就是现有耕地,用水都很困难。通榆县年均降水才30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1870毫米。全县450万亩耕地,几乎全靠超采地下水来灌溉。“才几年工夫,地下水位就下降了4米。”双岗镇长青村村支书孔庆林对记者说。

“多亏政府给俺们送来膜下滴灌!你瞧,俺家玉米一粒是以前的两粒大,比别人家的强多了!”10月10日,向海乡大房村农民张殿春兴奋地说。张殿春全家4口人,种了12垧地。今年政府部门出资,在大房村选了40垧地,示范推广玉米膜下滴灌技术。张殿春的10垧地,很“荣幸”地入选。

张殿春确实该高兴。今年8月中旬至9月上旬,正好是玉米灌浆期,通榆县基本没有有效降雨。普通地块的玉米由于水分供应不上,果棒形成“秃尖”,而他家由于采用膜下滴灌技术,玉米棒个个果粒饱满。“就这20多天,让俺家玉米增产起码四成。”张殿春说。

膜下滴灌节水增粮,有田间地头作证。10月9日,有关部门在向海乡大房村选择相邻的两块地,实测玉米产量,发现普通地块每垧产玉米1.45万斤,膜下滴灌地块则达2.30万斤,两者相差8500斤。按目前市场价每斤0.95元计,每垧地增收8000多元。张殿春种10垧玉米,今年净增收8万元,怎能不高兴呢?

据介绍,吉林省自2010年起,推广玉米膜下滴灌,通榆县作为3个试点县之一,今年是第三年。“实践证明,膜下滴灌确实好:一是增温,年增积温240度;二是延长生长期15天;三是保墒,土壤含水提高14%;四是产量翻倍,增收150%;五是覆膜阻断蒸发,节水70%,防止土壤盐渍化;六是对点施肥,节肥30%;七是膜下用药,避免挥发,省药环保;八是省工,免趟免铲,劳力强度减轻70%;九是提高米质一到两个等级。”

通榆县水利局局长王东秀告诉记者,2010年全县发展膜下滴灌1万亩,今年则推广到了31.3万亩。广大农民对膜下滴灌,由怀疑到接受,再到渴求,认识有了质的飞跃。

成果丰硕喜人,却来之不易。于海航说,为推广膜下滴灌,通榆可谓“举全县之力,倾全县之能,集全县之智”。比如资金方面,由于经费很紧张,实行捆绑政策,将惠农政策、惠农资金和县级配套,集中整合用于膜下滴灌工程,从而把好钢用到刀刃上。另外,向受益农户收取一定数量的保证金,实现国家资金与农民利益挂钩,共同承担责任,消除部分农户“等、靠、要”的依赖心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共同珍惜每米毛管、每分投入。每逢春播前,县里组织科技小分队,深入到项目乡镇,讲解膜下滴灌的好处。今年宣讲了45场次,培训了5000人次。县里每两天编发一期工程建设简报,交流各乡镇好的经验作法。水利局每两天开一次例会,局长听各包片组长汇报,交流经验、解决问题,会后包片组各自奔赴施工现场。

于海航当乡长时,每逢天降雨星,都要跨上自行车,兴冲冲赶到田间地头,看能不能形成有效降雨。如今,有了膜下滴灌,千百年来为患人间的旱魃,正逐步被驱除。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