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读者之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9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努力提高城市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

近年来,极端天气屡屡考问市政设施的品质。我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如何做到在自然灾害面前确保万无一失?本报收到不少热心读者来信,呼吁从加强城市公共管理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入手,建设科学合理的城市体系,提高城市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

重在建好排水系统

今年夏季,北京、江苏、湖北、广东等地发生强降雨,多个城市严重积水,出现城区“海景”。一场场暴雨考验着城市,也暴露出城市排水系统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的滞后。

不单是大中城市,小城镇也存在这样的问题。笔者居住在淮河北岸的一座小县城,地处淮河与颍河交汇处,历史上水旱灾害频发。2007年6月下旬,淮河流域普降大到暴雨,部分地区降大暴雨,使县城多处出现涝情。暴雨形成的积水,堵住小区居民进出的大门,淹没多条交通要道,许多过路的汽车“呛”在水里,动弹不得。

今年北京暴雨过后,一位熟悉北京地下基础建设的城市排水专家认为,目前限制北京等城市地下排水设施建设的主要因素,并不是资金压力,而是在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地下空间更多地留给了电力、电信,以及地铁等直接关系到GDP的公共设施,留给下水道的空间很小。

为了给居民营造更加安全、便利的生活环境,城市建设管理者需要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更新城市规划建设理念,加强城市公共管理和应急机制。与其在城市内涝后“修修补补”,不如提前规划、未雨绸缪,完善城市地下排水等配套设施建设,为居民提供便利。特别是在城市规划上要有整体思路,并且舍得投入,提高城市排水标准,完善城市排水管网主、次、支网等的建设,发挥系统排水能力。

安徽颍上县交通运输局 朱 波

综合防治前景广阔

入夏以来暴雨频发,引起人们对城市排水系统的密切关注。我国不少城市,大雨必涝,人们常把原因归结于排水管道不够粗,只限于“三年一遇”、“五年一遇”的排水标准。这种想法有一定道理,但把思路局限于排水管道不够全面;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途径可以有效化解城市大雨必涝问题。

一是建造地下蓄水池。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在城市排水管网交汇处建造多个大型蓄水池。雨天蓄积的大量雨水,经过处理之后,就可以用于城市街道洒水、园林绿地喷灌等,既缓解了大雨必涝的难题,又有效地节约了水资源。

二是全民动员存雨水。通过广泛宣传发动,让人们意识到雨水也是宝贵的水资源。这样,每当下雨时,在楼顶、阳台、院子里、楼房下水管口,居民都可以用容器接储雨水,用以冲马桶、浇花等。形成习惯后,雨水就可以被充分利用起来。

三是采用“沉降式”绿地。为了突出城市景观,国内城市大部分绿地都高出了地面。而据有关专家称,“如果绿地能比路面低20厘米到30厘米,就可以吸收200毫米到300毫米的降水。”如果城市绿地都能比地面低20厘米到30厘米,强降雨时,绿地就可以承担起滞洪的作用。

四是设置城区“湿地”。建议将城市低洼区设置为湿地,既改善了城市环境,又增加了强降水来临时对城市水量的吸收和储蓄。

河南邓州市委宣传部新闻科 王中献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