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三农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8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竹山城乡同发展
本报记者 冯举高

湖北省竹山县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一城两带”内13个乡镇中心集镇皆依山傍路而建,发展空间受限。“让农民一步进城进镇不现实,必须探索适合山区统筹城乡发展的人口梯度转移模式”,县委书记佘立柱坦言。

竹山县整合移民安置、工程拆迁、地灾搬迁等政策,通过向山要地、迁村腾地、土地置换等方式扩容改造13个集镇,新建120个新型社区,实现了“富裕农民进村镇、居住偏远农民‘下山’进社区”的人口阶梯式转移。

坡屋顶、马头墙、羊角翘、格子窗,告别深山进社区,竹山县溢水镇小东川村82岁的丁帮千老人由衷地感慨:“在有生之年终于能住进楼房,出门就是小广场、大马路,这样的好日子以前真是不敢想!”

溢水镇小东川村6组43户村民,散居深山沟里,出行极为不便。去年,该镇打破区域界线,在紧邻的华家湾村建设新型社区,新修水泥路、文化广场和便民服务中心等设施,43户村民住进了联体而建的两层楼别墅。“这种‘迁村腾地’模式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也达到了人口聚集、土地集约、公共资源共享的目的。”竹山县县长龚举海这样评价。

3年来,竹山县以投资、融资撬动民间投入20多亿元建设宜居村镇,改造秦楚风格农房1.5万户,4万农民从偏远山区住进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布局集中的集镇和社区,全县城镇化率提升11.7%。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满塘素红碧,风起玉珠落。”每当荷花盛开的季节,走进麻家渡镇观光农业示范园,满眼田园风光如诗如画。

示范园由麻家渡水生菜专业合作社598户入社农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集中连片发展1500亩莲藕基地,新建一家食品加工企业,配套的亭台楼榭、曲径环廊、生态垂钓等设施完工后,将成为游客休闲娱乐、观光旅游的现实版“开心农场”。

竹山县耕地资源有限,土地分散、零星种植的传统经营模式,难以发挥土地的规模效应,也很难适应多变的市场。竹山县创新土地经营机制,成立县、乡、村三级土地托管服务和仲裁机构,采取土地入股、租赁、联营等方式,引导土地向种植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依法有序流转,组建专业合作社146家,带动全县10万农户“抱团”闯市场。“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土地经营方式,让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形成对接。”县长龚举海说。

从农民到工人,宝丰镇小堰村梁俊斌的“变身”得益于竹山土地经营机制的创新。今年,宝丰、麻家渡两个乡镇零星种植的4523亩茶园,全部流转到圣水茶场,统一由茶场管理、生产和经营。连同租赁的12亩茶园流转到圣水茶场后,梁俊斌每年可从茶场获得补助6000元,此外被茶场聘为茶园管理工人,每年工资收入2万元。像梁俊斌一样,茶园流转后周边200多茶农“变身”茶场工人,每年劳务收入达300万元。

竹山县在“一城两带”范围内已建成十大高效农业示范园,特色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0%,人均从特色产业中获得收益1130元。

竹山县针对山区面积辽阔、农民居住分散的现状,将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在人口集中的村镇和社区新建“1+9”模式便民服务中心。“1+9”模式即以村委会办公活动场所为阵地,联合建设卫生室、计生服务室、农民转移培训中心等9项公益设施,集中归并公共服务职能,推行“一站式”服务和全程代理服务制,为农民提供“一揽子”便民服务。目前,竹山已建“1+9”模式便民服务中心300多个。“‘1+9’模式避免了农村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整合公共服务职能,农民足不出村便享受与城市均等的服务。”县委书记佘立柱说。

农村生活向城市“看齐”,村民成为“社区居民”,过上了与祖辈截然不同的生活。“以往城里才有环卫工,如今咱村里也有,”溢水镇下腰店村张子贵满脸自豪,“镇上为村里聘了一名环卫工,负责村里卫生保洁,环卫车每天进村清运垃圾,如今村里环境大变样,连路过的城里人也羡慕不已!”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