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三农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2年8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型农村社区让农民生活更美好
本报记者 周 琳

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河南省把新型农村社区纳入现代城镇体系。目前,河南省已初步建成新型农村社区近300个,在建1400多个。一个个崭新的新型农村社区矗立在中原大地,正在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结合点、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切入点、促进农村发展的增长点。

促进粮食增产

“我们村是整个焦作市第一个整村流转土地的标兵村。当初听说要建新型农村社区,我心里就犯嘀咕,都流转完了,哪来的地啊?没想到这是给咱送土地的妙法子。”在河南省博爱县金城乡南屯村,金城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孙永利告诉记者,通过平整鱼塘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村里调整出土地50多亩,全部种上冬小麦和铁棍山药,一年下来增收5万多元。

“在现有的农技条件下,合作种地致富,土地不成规模可不行。”孙永利说,2009年他牵头成立了康辉农机专业合作社,40户农民以每亩地每年1000元的价格共流转了1400多亩土地。过去需要200户人家耕种的土地,如今,合作社从播种到收获,全部实现机械化,每年收入150多万元。

“我们已经搞了3年的新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村300亩的宅基地,建成社区之后仅需20多亩。节约出来的土地都可以复耕。”孙永利说。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进了粮食增产,也保障了农民正常的生活条件。”河南省委农村办公室改革处处长谢宝恩介绍,新型农村社区通过合村并点、拆旧建新,腾出大量的村庄占地复耕,确保耕地面积只增不减,从而为河南省粮食核心区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

改善农村条件

农村和城市的差别在就业机会少、基础设施差、社会保障水平低和公共服务不健全等方面都有体现。这些差别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得以弥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有利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镇生产要素和产业链条向农村延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实现农村劳动就业、基础设施、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城市化。”河南省住建厅城乡规划处处长夏保林说。

在新乡县古固寨镇,记者看到由3个行政村、6个自然村进行撤并建成的祥和社区内,工作人员正在给入住社区建房的农民办理城镇居民户口,让入驻社区的群众享受城乡统一的养老保险、城镇低保等城市居民待遇。

步入舞钢市张庄社区,医疗卫生、社区警务、劳动保障、社会救助、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机构和超市、快餐店、幼儿园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农民不出社区就可满足就近购物、就医、就学、休闲娱乐等生活需求。

济源市率先将“七补一贷”就业优惠政策覆盖到城乡劳动者,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的政策体系,实行城乡居民失业登记、社会保障、社会救助、退役士兵安置、计划生育、义务教育等“六个统一”。

“显然,新农村社区已经成为城乡一体化进程不可或缺的环节,它使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夏保林说。

解决农民就业

“我家就住在附近,家里的1亩多地已经流转给公司,每年土地流转收益超过1000元,另有公司打工收入2万多元,生活跟城里人比差不了多少。”河南省温县岳村乡五里远村农民张群目前是河南天香棉业有限公司包装车间的工人。她住的新家有两层小楼,数百平方米的房间,而且离公司很近。

像张群一样住在新楼房,“不离土不离乡”就业的农民还有很多。“以前我在广东惠州一家电子厂打工,解决食宿,收入每个月1400多元,但还是有漂泊的感觉。回到家也是打工,可感觉完全不一样。”温县温泉镇前上作村的村民郑培玲说,如今她在家门口打工收入比过去还要高,心情也更好了。

河南省发改委城市处处长赵书茂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强调产业为基、就业为本,通过人口聚居、要素集聚、土地集约,为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载体,为就近转移农民、就地富裕农民创造了条件,使农民在家门口就可以打工赚钱,实现“离土不离乡、就业不离家、进厂不进城、就地市民化”。

在河南省义马市,为方便农民就近就业,有关部门已围绕新农村社区合理规划布局。目前,已建成各类规模养殖场97个,培育大樱桃等特色农业产业基地8个,全市从事二、三产业的涉农居民已占到农户总数的70%以上,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已占到涉农居民收入的87%以上。

河南省农业厅总经济师魏仲生说,作为全国第一农村人口大省,河南未来10年约有1500万农村人口需要转移,任务艰巨、压力很大。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将作为统筹城乡发展,逐步破解“人、地、钱”等瓶颈制约的有效途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