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振山是在大海里钻井找油的人,是我国半潜式钻井平台上顶替外方司钻的第一个中国人,曾率领我国半潜式钻井平台首次在海外亮相。
4月19日,记者在北京又一次见到郝振山,这位中海油服钻井事业部湛江作业公司副经理,是原中海油南海二号钻井平台经理。一年前,记者探访正在海上作业的南海二号时曾访问过他。
郝振山干的第一份工作是甲板工,主要是除锈、刷漆、打扫卫生等又苦又累的活儿。但他工作的南海六号是当时国家引进的最先进的半潜式钻井平台,当时司钻等30多个关键岗位都是花重金请外国人操作,中方员工只能打下手。
为学习相关技术,郝振山努力钻研。功夫不负苦心人,4年后郝振山被提升为副司钻。一次作业中,数据显示泥浆泵泵压不稳,却不知问题出在哪里。外方司钻赶紧派外方副司钻查找原因,但两三个小时过去了却一无所获。而郝振山结合这些年记录的泵压数值进行对比分析后判断,是泥浆循环系统出了问题,通过检查果真如此。就这样,1994年,郝振山凭着一手真功夫硬是从外国人手中“夺”过了刹把,成为半潜式钻井平台上顶替外方司钻的第一个中国人。
从最初看着干,到跟着干,再到顶替外国人自己干,经过20多年的刻苦钻研,郝振山成为海上钻井的行家里手。2005年,郝振山到另一座半潜式钻井平台南海二号担任经理。年底,他便率领南海二号出征缅甸,开拓东南亚海上油田服务市场。这是中国半潜式钻井平台第一次在国外亮相。
当时,甲方给南海二号的是一加一再加一的合同,也就是说,第一口井干得好,才让你干第二口井,第二口井也干得好,再让你干第三口井,而给另一条外国钻井船的则是三加二的合同,租金也比南海二号高出很多。
孟加拉湾的作业海域紧靠赤道,工作条件十分艰苦。南海二号开钻后又遇到了地层松软,易于垮塌,高温气井风险大等困难。甲方请来了加拿大人比尔来当作业总监。一天,比尔把一份作业方案交给郝振山执行。郝振山仔细看后发现作业程序存在严重问题,如果这么干很可能导致钻井中断。他找到比尔反复协商调整方案。但比尔就是不同意。
井钻到一半,果然出现了郝振山所说的问题。这时,郝振山把早已写好的应对方案送到比尔手上,实施后作业很快恢复正常。比尔心服口服地称赞:“郝振山,好样的!”
2006年2月22日,是南海二号扬眉吐气的日子。郝振山带领大家提前10多天高质量完成钻井计划,打出了缅甸第一口海上高产气井,紧接着打的两口井也获得高产油气流,改写了缅甸油气工业的历史,南海二号的图片和简介因此被收藏进缅甸国家历史博物馆。当时的缅甸能源部长在视察平台时说:“我看南海二号的‘2’应该改成‘1’,你们就是孟加拉湾的NO.1!”
而在附近作业的那艘外国钻井船,因接连出现作业事故,使甲方损失了2000多万美元,被解除合同。这时,甲方来找南海二号接手。郝振山说,“合同可以接,但租费必须提高。优质必须优价。”就这样,南海二号的租金从每天7万美元提到15万美元,最后涨到20万美元,极大地提升了中国专业技术服务队伍的国际声誉和价值。
在孟加拉湾一炮打响后,印尼的钻井合同主动送上门来。南海二号再接再厉,从缅甸转战印尼,在国外连续作业17个月,圆满完成缅甸和印尼的3个钻井合同。2006年,南海二号作业天数高达360天,实现年产值3.6亿元,利润2.3亿元,刷新了我国钻井平台日费率和年收入等多项纪录。
现在,郝振山虽然离开了南海二号钻井平台经理的职位,但他很多的时间仍然和平台一起度过。在他的督战下,南海二号提前6天完成了最近一次例行检修任务,节约费用达500万元。
海洋石油是一个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的行业。2010年,我国新增石油产量的80%来自海上。2011年,中海油实现海上油气当量达到5000万吨,建成了“海上大庆”。而这些目标的实现,正是因为有着千千万万个像郝振山一样继承了“铁人精神”的海上石油人的奋勇拼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