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2年4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林下走出致富路
本报记者 刘惠兰 杜 芳

走进广西浦北县,连绵的苍翠更加浓郁。山上覆盖着森林,大地满眼葱绿,树林掩映着乡村,间或露出来的民居告诉记者,繁茂的树林里“藏”着一个个村落。

浦北县林业局局长陆文杰告诉记者,林改后,全县掀起了造林热。林农除了在自己林地上耕山育林,少量的荒山和边角地块也都成了林农争相承包的“香饽饽”。现在,农民的房前屋后、道路两旁,所有的空地都种满了树木。

林改究竟为林乡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打工村的变迁

林改前,泉水镇是全县有名的打工镇。以往每年春节过后,镇上公路两旁便站满了外出打工者,等候着坐上通往他乡的大巴。泉水镇党委书记黄昌平说,林改前泉水镇每年外出打工人数在1800人左右,但近两年来出现了返乡潮。不仅外出的打工者返乡创业,而且还有不少外地的农民前来打工。因为林改后全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分了山林的农民找到了增收的路径。

垭山村养鸡大户陈光云在林改后把鸡群赶进了山林,搞起林下养鸡。“鸡吃虫可护林,鸡粪为林地上了有机肥。而林中良好的生态环境也对鸡的生长非常有益,不仅降低了养鸡成本,减少了疫病,使肉鸡的味道更佳,还大大提升了养鸡的效益。”陈光云说。

依靠林下养殖,陈光云的养鸡规模已从林改前的1万羽扩展到现在的20多万羽。去年,他让在广东打工的儿子回来帮他养鸡,“家门口就能赚钱,干吗还出去打工啊!”

看着陈光云的儿子返乡创业干得热火朝天,村里有不少人也陆续回来,跟着陈光云林下养鸡。仅陈家一户就带动了村里11户农民返乡创业。

“在外面打工消费高,一年到头剩不下钱,能存个一两万元已是了不得了。”陈光云说,仅去年他的20多万羽鸡纯收入就有100多万元。在村里搞林下养鸡的农户,每年最少也能赚六七万元。

在浦北县,随着林下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村民回归山林,把致富的希望与山林建设紧紧联系在一起。

财富与年轮同增长

“分山到户后,如何引导农民开发林地潜力,促增收也要保生态,这是林改后县委、县政府着力破解的重点课题。”浦北县委书记张建国说。

自2010年完成林改,浦北县即出台扶持政策,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各村镇都因地制宜搞起了林下种植、养殖等。随着产业的发展,不少村都搞起了合作社,实施规模经营。

在浦北县龙门镇,有片全国连片面积最大的红椎林。林下野生的红菇,据称其微量元素堪比灵芝。但林改前,由于责权利不分,疏于管理,产量很低。

分山到户后,林农精心管护起林地,不仅林木更加繁盛茂密,还使红菇产量和质量大幅提高。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实施品牌经营,如今,龙门镇的红菇每公斤能卖到1000多元。去年分得了红椎林的农户收获较多的已达年收入10多万元。

让农民林下找“黄金”,在龙门镇,近年还崛起了一个出口的大产业:藤芒编织。2011年,龙门镇藤芒编织产值达2.5亿元。

不仅林下的藤芒变成宝,林下沟沟坎坎的水塘、杂草养鱼也成为颇有“钱景”的大产业。记者在官垌镇养鱼协会了解到,目前他们养的野生草鱼批发价为每公斤56元。而在南宁等市的高档酒店,这种鱼已卖到每公斤100多元。目前,全镇17个村共有2200亩养鱼水面,每亩水面的利润都在20万元以上。

在浦北县,随着林下种植、养殖等林下经济的发展,山林成了农民增收的聚宝盆。“农民的财富随着林木生长的年轮在增长,”浦北县县长申汉烈幽默地说。

贫困村成了和谐村

走进龙门镇长坪村委瓦鱼埇村小组,只见一片低矮的旧瓦房旁崛起了一排整齐划一的三层小楼。已近中午时分,家家户户却门锁紧闭。记者找到最里面的一户人家,才见着几个抱孩子的妇女。

一位叫曾业桂的大嫂对记者说,“如今分了山,谁都舍不得闲下来,家家户户都上山忙活儿去了。”

曾业桂家的三层楼,每层有100平方米,自来水、沼气燃气等设备一应俱全。她说,全村24户都建了这样的小洋楼。

大学生村官、村党支部副书记翁小琳介绍说,林改前,这个村是有名的贫困村。农闲时,一些年轻人便沉迷打麻将。因为穷,村外的姑娘都不愿意嫁过来。

林改以后,村民有了致富的门路,仅山上的红椎菌就能创造数万元的效益。看到了致富的希望,村民劲头十足,比着劲儿地营林、耕山。现在,贫困村变成了富裕村、文明村。家家盖新房、搬新居,村里还修建了俱乐部,农闲时大家就在此读书看报、休闲娱乐。

“去年林下经济产值达到13.9亿元,‘十二五’期间,我们已确定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利用林区良好的生态环境搞森林公园、旅游观光等,把林下经济的文章做大做活。”申汉烈说。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