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2年4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感动、感慨和祝愿

走进六安,走进大别山老区,首先被3个30万的数字所感动,那就是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新中国成立,皖西30万儿女为国捐躯,走出了108位开国将军,并诞生了两大将军县,这样的功勋每个国人都应该铭记在心;从1958年开始,在经济极端困难、物质十分匮乏、技术设备落后的条件下,皖西人民用十字镐、独轮车等简单工具,肩挑手抬,开挖了6亿立方米的土方量,移民30万人,淹没良田30万亩,建起了纵横皖西,横贯皖中的庞大灌溉体系。

记者在大别山区走了4天,感动的同时有更多感慨:在新的历史时期,处在中国第二大集中连片贫困区的大别山儿女又拿出当年的劲头,建设美好家园,追求幸福生活。改革开放以来,六安市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分别增长了60和80多倍。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6%,城镇大气环境质量稳定保持在二级标准,农村大气环境质量达到一级标准,南部山区大气环境质量优于一级标准,五大水库水质稳定保持在II~III类水标准。六安市以实实在在的数据证明了他们在保护青山绿水,发展生态经济,按照科学发展的理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走访之中,我们对大别山老区更充满期待与祝愿。因为底子薄,山区交通不便,加之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局限,老区的发展同自己比虽然进步很大,但与山外特别是沿海地区比却差距不小。就我们所见,这里发展的产业大多还是很初级甚至是低层次的,一些先进的产品、产业虽然也有,但还不成规模。特别是整个大别山区包括皖、鄂、豫3省43个县,大都山水相连,互有联系,还需要有统揽全区域发展的整体战略,这样才能让这片贫困区早日脱贫致富,让这个生态屏障更好地发挥作用。

令人欣慰的是,已有不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就这一问题提出意见建议并引起有关方面重视。我们热诚期待大别山生态区域发展战略早日成为现实,衷心祝愿这块“红色”土地上的“绿色”产业更加蓬勃兴旺,硕果累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