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2年4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土地上“绿”产业
本报记者 丁 士 白海星 文 晶 牛 瑾

寒意绵延的春雨刚停,我们来到大别山采访。从安徽六安市区出发,高速路边就不时闪过一些在现代革命史上赫赫有名的地名标牌,提示我们这里是“红”土地。深入山里,但见杏花几树,点缀春意盎然,山沟里水库、水电站及多种土特产加工厂不时出现,让我们想起上任不久正忙着进山调研的六安市代市长毕小彬说的话:“大别山区绿色资源好、环境好,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增加一条条绿色的产业链,延伸‘绿色’的含义。”他建议我们好好看看“绿肥红艳”的大别山。

我们看的第一个绿色产业是旅游业,是大别山区着力发展的新产业。汽车驶过十八盘的盘山公路,停在金寨县天堂寨镇路边一家两层楼饭店前。店主人叫黄敏,正指挥伙计为客人准备晚餐,后院则是增建的新馆舍,一幅自撰的对联“大俗育大雅农家小吃天源真,高山蕴高瀑钟灵毓秀草庐聚”显示了主人的品位追求。黄敏做饭店生意已有10年,看着天堂寨的旅游越来越红火,小店生意也越来越好,心里自然高兴。但她也为一件事犯愁,那就是小镇生活污水垃圾越来越多,有股难闻的味道,更何况门前溪水还要流到作为附近城市饮用水的水库!好在去年镇上建起了个污水处理站,把全镇所有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达标了再排放,她向我们展示了建在自家门口的化粪池和下水道,又指着小街正在施工的道路说,“现在环境变好了,客人会更多,我就琢磨着应该把店面再扩大扩大。”

镇里领导带我们走过小吊桥,到溪流对岸看了埋在地下的日处理污水200吨的设施,只见处理后达一级A类排放标准的清水涓涓流回了小溪。镇长陈少东说,“天堂寨已是大别山旅游的品牌,森林覆盖率达96.5%,去年接待游客120万人次,综合收入达到3.6亿元。发展旅游环保必须跟上,我们提出了‘放下斧头、留住山头、聚集人头、发展旅游’,投入1500万元改善基础设施和整治环境,努力实现旅游和环保的和谐发展。”他带我们看了景区门前正在施工的旅游产品瓜蒌子生产地块,又看了养猪农户在建的环保化粪池,还指着一处有几进天井但十分破旧的老屋说,“这里到处都是旅游资源,我们要有效保护,有序开发,让旅游经济实现良性循环。”

“不仅仅在天堂寨,六安市全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都在不断跃上新台阶。”六安市环保局的同志说,全市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总量减排圆满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去年全市成功创建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9个、国家级生态村1个,霍山县成为中西部地区第一个国家级生态县,六安市的城市建设还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水环境治理优秀范例城市、中国特色魅力城市和安徽省园林城市等称号。

离天堂寨镇不远是著名的佛子岭水库。坐落在霍山县淠河上游的这座水库与梅山、磨子潭、响洪甸、龙河口等一起组成了大别山水库群,而以此为依托兴建的淠史杭综合利用工程是我国最大的人工灌区,为江淮分水岭丘陵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水的保障,今天登坝俯览仍感到气象不凡。我们知道当年为了兴建水库,六安市实施了移民搬迁工程,移民现在的生活怎么样?没想到这一问给我们带到了第二个绿色产业,即传统的养蚕缫丝产业。

霍山县城黑石渡镇有个白莲新村,这个一排排粉墙黛瓦徽派建筑的新村住着116户水库移民,过去他们住在山里水库边,2006年当地政府建起了这个新村,村民每家120到150平方米的房屋面积比原先小了一些,可过的日子却大不一样了!在自家门前纳鞋底的胡志芳说,“以前从山里出来一趟不容易,只能靠走,单程都要个把小时。现在好了,家门口就守着公路,儿子和儿媳妇出去打工方便多了,我就在家里看看孙女种种田。”

胡志芳说的种田是指新房旁边的桑田。为了让从山上搬迁下来的乡亲有稳定的生活来源,镇里为他们划出了人均1.2亩、共1000亩的优质桑园,还兴建了4800平方米的简易蚕室。蚕茧的销路则由县里重点企业安徽源牌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按订单包销。胡志芳不无得意地说,“源牌按保护价收购我们的蚕茧,不让我们吃亏!”

来到位于霍山县城开发区的源牌集团,曾做过水务、农业,直接参与过白莲新村搬迁前期工作的张学元,现在是这家民营企业的党总支书记,他说,“源牌和村里进行对接,把水库移民安置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实现了白莲新村和源牌公司的双赢。”据介绍,公司在全县发展了50000亩基地,蚕农的户均收入也由800元提高到3000元,为当地农民增收作出了自己的努力;而源牌在缫丝行业的位次也日益稳固。

与源牌集团一路之隔的安徽龙华集团选择的是大别山另一个优势资源——毛竹。走在山里,我们就惊叹毛竹的挺拔和繁盛,希望无边竹林不仅仅被用来做建筑施工脚手架等初级产品。没想到学工科的龙华老总方业龙早就想到这个问题,当年他在欧洲考察看到有不亚于木质的竹制地板和家具,回来后开始收购毛竹,进军竹地板和竹家具市场。在龙华办公大楼,几层展销厅的装修和家具高档华贵,一问都是竹制品。公司副总经理余良崇介绍说,这里许多产品都是龙华自己开发的,竹家具生产目前还没有国家标准,我们也正在申请成为标准的制定单位。霍山每年可采伐毛竹2200万根,我们每年需求在2400万根,拉升了毛竹的生产和价格。以前一根毛竹不过七八元钱,现在要20多元,每年可使农民收入净增2亿多元。

来到大别山区,来到六安,想不看茶都不行。大路小道两边,总能看到一株株茶树、一片片茶园。事实上,六安的瓜片茶古已有名,现在以“徽六”瓜片为代表的瓜片已成茶业支柱,霍山“黄芽”、舒城“兰花”、金寨“翠梅”、岳西“翠兰”等更是异彩纷呈,茶产业已成为大别山区传统又新兴的“绿”产业。

走出16位开国将军的裕安区独山镇现在是茶叶生产大镇。今年54岁的匡大国是该镇南焦弯村人,他还有个身份,是磨剑冲名优茶专业合作社的社长。当我们穿过乡村公路两边密集的茶园赶到山沟中的匡家时,他指着一块“六安瓜片养穗母本园”的牌子说,“过去一直采用种子的种植方法,导致茶叶的质量不稳定。现在从这些品质好的茶树上剪枝,然后移到育苗基地进行育苗,成功后再交给茶农进行种植,这就是种茶的创新了。”茶叶公司的张传国插话,“公司已在育苗基地上建温室大棚,打算把苗种移到大棚中抚育,电脑化操作管理。这样就可以一年育3次苗,一个大棚就能有3000万株左右的苗种呢!到时候公司发展壮大了,带动的农户会更多。”

匡社长介绍了他们村子的种茶情况,170多户参加了合作社,种着500多亩茶园,去年卖出茶叶2万多斤,独山镇农民人均收入6500多元,他们村更高一些。

其实,在六安,我们还看到很多“绿色”产业链,像亿牛乳业有限公司利用奶牛养殖制造沼气发电、再利用牛粪生产有机肥料的循环经济链条;友勇米业、汇佳生物淀粉糖深加工项目形成的良种—成品粮—大米加工—饲料—米糠油—麦芽糖—稻壳发电—二氧化硫提取的产业链条……

一组数字展示了“红”土地上“绿”产业的未来:2011年全市新增省级龙头企业25户、市级52户,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277亿元,增长21%;在“十二五”期间,六安市将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倍增计划,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超600亿元、年销售收入超亿元龙头企业100家以上。而今年的任务是,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力争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300亿元以上,亿元龙头企业发展到70家以上。

让红色更红,绿色更绿,一个“绿肥红艳”的崭新六安正跃然眼前。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