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特别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11年5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天保工程”带来巨变-
山更绿 水更清 天更蓝
本报记者 刘惠兰
四川省大渡河森工局职工在与当地乡镇合作造林的竹林里管护林地。 本报记者 刘惠兰摄

为遏制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趋势,特别是1998年长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后,党中央、国务院从国家生态安全的高度,决定在12个省(区、市)开展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试点,并于2000年在17个省(区、市)全面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

实施天保工程,是我国生态建设的战略任务,是林业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的重要标志,是增加森林碳汇、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举措。这项重点工程,堪称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一大创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为改善世界生态环境、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做出了巨大贡献,受到国际社会的一致好评。

天保工程一期10多年建设,累计投入1186亿元,其中中央实际投入总计1118.73亿元。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13个省(区、市)已在2000年全面停止了天然林的商品性采伐,东北、内蒙古等重点国有林区木材产量由1997年的1854万立方米按计划调减到1094.1万立方米;管护森林面积16.19亿亩,建成了有效的森林管护网络体系;累计完成公益林建设任务2.23亿亩,其中人工造林3496万亩,飞播造林5088万亩,封山育林1.37亿亩;分流安置停伐森工95.6万人。

林区产业结构得到有效调整

依托天保工程建设,林区逐步摆脱了“独木支撑”的经济格局,大批替代产业、新兴产业兴起,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优化,经济总量和质量都不断提高。

天保工程实施以后,林区经济呈现出“V”型的发展态势。据35个重点国有森工企业监测结果表明,样本企业总产值从1997年到2000年处下滑状态,2000年探底以后出现持续增长,企业负债下降了63.4%。2009年,四川省林业总产值953亿元,比1997年增长10倍多;农民从林业上获得人均纯收入521元,比2000年增长3倍多。

工程区大力发展非林木经济,林区大批替代产业兴起。陕西省森林公园生态旅游成林区经济的新亮点,干杂果经济林已成为山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特色产业产值年均增长速度都在20%以上。龙江森工集团大力发展以绿色食品和北药开发为主的多种经营产业,2009年多种经营产值达157.8亿元。到2010年底,大兴安岭林区对木材的依存度已由天保工程实施初期的90%下降到52.9%。去年1至10月份,全区实现旅游收入16.84亿元。吉林松江河林业局2009年的木材销售收入只占全局生产总值的20%,职工年均工资超过3万元,摆脱了对木材经济的依赖。

林区森工就业呈现多元化

天保工程区停伐减伐后,妥善分流安置富余职工是天保工程的重要任务,各地千方百计做好增加就业及改善民生的工作,林区森工就业呈现多元化,伐木工变为护林人、种树人。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通过森林管护、公益林建设转岗安置职工27.6万人,吸纳20多万农民直接参与森林管护。各地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作用,结合下岗职工自身需求,切实加强各种技能培训,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和优惠政策,以扶持自主创业、家庭经营,协助外出务工等多种途径,帮助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

通过启动实施林业棚户区和危旧房改造工程,国有林区规划改造61.67万户,新建住宅3083.66万平方米。改善森工的居住条件,实施工程区生态移居和移民。

社会森林保护意识形成氛围

通过实施天保工程,保护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正在成为全民的自觉行动。

一些地方相继实行更严格的天然林保护措施。比如新疆放弃对天保工程定产的8万立方米木材产量,全面实现停伐山区天然林。伊春林区全面停止了红松采伐。各地普遍对珍稀的天然林资源加大了保护力度,天保工程不断向纵深推进。

各地破坏森林的案件大幅下降。工程实施以来,各地相继开展了以打击违法采伐及乱砍盗伐等犯罪行为为重点的“天保一号行动”、“天保二号行动”等,集中整治了一批重点案件。

四川省森林刑事案件发生率和实施初相比,下降了50%以上。重庆市天保工程区近十年来,林政案件数量比工程实施前下降了35%,立案调查乱砍滥伐林木数量下降了44%。新疆进入林区旅游的游客和在林区从事采药、开矿的林牧民严格遵守林业部门的有关规定,几年来工程区没有发生过重大的森林火灾,偷伐、盗伐等毁林案件大幅下降,形成了广大牧民关心天保、支持天保的局面。

森林碳汇能力不断加强

天保工程的实施,大大增强了森林碳汇能力。根据专家研究,林木每生长1立方米,平均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释放1.63吨氧气。按此计算,天保工程净增森林蓄积7.25亿立方米,共吸收二氧化碳13亿多吨,释放氧气11亿多吨。全国40.73%的森林分布在天保工程区,工程区森林蓄积量占全国的50.06%。天保工程通过公益林建设和天然林有效管护等措施,不断增加森林资源,并将通过加强森林经营措施,进一步提高森林碳汇能力。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林业行动战略贡献巨大。我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发挥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天保工程的实施,使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林业行动,由“激励造林、再造林”的同时,转升为与“停伐减产、恢复植被,实行森林可持续经营”并重的机制上来,充分发挥森林在减缓气候变化中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贡献。

天然林管理机制建立

完善了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成立了自上而下的管理机构。地方各级政府都建立了工程建设目标责任制,每年签订责任状,从上到下建立起完善的“四到省”管理体系。建立核查制度,加强整改。国家林业局建立了三级核查制度,根据核查结果,进行评分排名考核,对核查出的问题限期整改落实,确保工程质量。森林管护网络体系不断完善。工程区已建立各类管护站(点、所)3.98万个。做到了“山有人看,林有人护,责有人担”。

天保工程一期建设,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效益,如按现行木材价格800元/立方米,出材率63%计,则天保工程森林净增蓄积出材折成资金达3654亿元,仅木材一项,直接效益投入产出比为1∶3。

实践充分证明,实施天保工程,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的一次历史性转折,是发展森林资源,维系国土生态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治本之策,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更加深远的历史影响。

天然林资源恢复性增长

通过天保工程建设,长期过量消耗森林资源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森林资源总量不断增加,呈现恢复性增长的良好态势。

森林面积、蓄积实现“双增长”。到2010年底,天保工程区森林面积13.2亿亩,净增1.5亿亩;森林蓄积66.89亿立方米,净增7.25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33.11%,净增3.7%;工程一期建设累计少砍木材2.2亿立方米,累计减少森林资源消耗3.79亿立方米。

森林质量稳步提高。乔木林每公顷蓄积量增加2.90立方米,平均郁闭度提高14%;每公顷株数提高129株;乔木林幼龄和近、成、过熟林面积比例普遍提高,特别是近、成、过熟林增幅较大,林龄组结构逐步改善。森林生长状况良好。

森林生态功能不断增强。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天保工程区生态功能等级为中等以上的乔木林占到八成多,国家级和地方公益林面积合计达到78%。

生态环境持续好转

随着公益林建设、森林管护等多种营林护林措施的推进,工程区森林生态系统逐步稳定,森林健康程度不断改善,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和保护。

工程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减轻,输入长江、黄河泥沙量明显减少。据四川省监测,森林提供的保育土壤、涵养水源、固碳制氧、积累营养物质、净化大气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森林游憩等生态服务功能的价值巨大。据河南省花园口水文站监测,黄河含沙量2007年比2000年减少了38%。

动植物生长环境不断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野生动植物适生环境不断增多,物种、动植物基因及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受到保护。过去多年不见的东北虎在吉林珲春多次出现。野外大熊猫数量从上世纪80年代的1000多只增加到现在的1590多只,陕西秦岭大熊猫栖息地“岛屿化”现象初步得到消除。珙桐、苏铁、红豆杉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数量明显增加。天保工程对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变化凸显了巨大的影响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