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要闻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4下一版 2011年2月1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回眸“十一五” 展望“十二五”
亿万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本报记者 李 力 乔金亮

家住山西省平遥县东泉镇遮胡村的霍春明一家,日子越过越好。霍春明逢人便说,“种地不缴税了,孩子上学不缴学费了,看病能报销了,还搞些养殖,一年下来收入不少。村里的变化也大,路通了,水清了,房子翻新了,环境也整洁了。”

霍春明的感慨说出了亿万农民的心声。“十一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继续把“三农”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不断完善统筹城乡、强农惠农政策框架体系,不断加大“三农”投入力度。至2010年,我国粮食实现七年连续增产,农民纯收入连续七年快速增长,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快,医疗、教育、文化、社会保障等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亿万农民从农村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强农惠农政策力度逐年加大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为54641万吨(10928亿斤),比上年增产2.9%,实现连续七年增产,粮食产量自2007年以来连续4年稳定在1万亿斤以上。与此同时,菜、肉、蛋、奶、水产品等产量大幅增长,市场供应充足,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多样化需求得以满足。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从2004年开始,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6%以上。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同比增长14.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9%,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的名义增长幅度和7.8%的实际增长幅度。这是1998年以来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速首次超过城镇居民。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持续增长,得益于国家的强农惠农政策,得益于农业科技进步和现代农业示范效应。

“十一五”期间,中央继续高度重视农业,稳定粮食生产不放松,加大了对农民的补贴力度,除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外,农民还能享受农资综合直补。

与此同时,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逐步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了,市场预期稳定了,种粮收益增加了。

农业部总经济师陈萌山说,我国粮食实现连续七年增产,科技支撑和科学防灾减灾发挥了关键作用。据测算,2010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良种覆盖率达到96%以上,种子统供率达到66%。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2%。尤其是高产创建活动实现了技术集成、要素整合、农机农艺全程结合、整乡整县整建制推进,有力辐射带动了大面积均衡增产。全国4380个粮食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平均亩产达到656公斤。

各地在开展高产创建活动中,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协会、专业服务队等组织,大力推行农机订单作业、承包服务,统一机播、统一标准,切实把栽培技术物化与机械融合一体。

现代农业示范效应显现,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等多种农业业态发展良好。“十一五”以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共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5亿元,带动地方和社会资金20亿元,在各地建设了200多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目前,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已经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渠道、农民就地就近转移的平台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典范,正在发挥重要的引导、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

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

走进河北省安国市石佛镇南阳村,两排连体建筑格外引人注目。村民张伟兰在自家二层带院楼房里满面笑容地说:“村里给设计的新民居很别致,既满足了我们改善生活条件的心愿,还照顾了我们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方便又实惠。”张伟兰家167平方米的新民居不仅有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二层阳台还根据农家的习惯设计了一个大露台作为晒谷场。

这个村是农村新民居建设的一个缩影。各地把科学规划作为新民居建设的前提,按照方便农民、提升农村、发展产业的要求,逐一描绘新蓝图。

为解决农村困难群众基本居住安全问题,2008年,全国农村危房改造试点在贵州省率先启动,2009年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自2009年以来,国家共安排中央补助资金115亿元用于支持改造200万户农村危房。

农村基础设施是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支撑。以水、电、路、气、房建设为重点的农村民生工程建设,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改变了农村的面貌。

保障饮水安全是广大农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民生问题之一。为早日让农民喝上放心水,中央不断加大农村饮水安全投入力度,过去五年,国家投资1008亿元,解决了2.1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国家安排专项投资用于农村公路建设,西部地区主要是县通乡油路改造,东、中部地区是乡通村油路改造。开展农村客运网络化试点,加快客运站建设,启动了农村客运班车通达工程。“十一五”期间,新改建农村公路186.8万公里,新增农村公路52.7万公里,总里程达345万公里。到2010年,全国基本实现所有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公路。

推进农村能源建设,扩大电网供电人口覆盖率,推广沼气、秸秆利用、小水电、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截至“十一五”末,全国户用沼气达到4000万户。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开展垃圾集中处理,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

推进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走进农家,“三网”积极发挥为农服务的作用。农民开始利用互联网搞经营,在江苏省的花木大县沭阳县,当地的花农几年前就已经在淘宝网开设了小店,生意颇是红火。

随着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加速,我国广大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基本形成,城乡在基础设施和公共品供给方面的差距初步缩小,农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基础设施对农村生产发展的支撑能力得到明显提高。

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农民生活质量逐年提高

“我这次得病花了4万多元,我参加了新农合,一共给我报销了2万多元,我感觉负担减轻了好多。”家住内蒙古敖汉旗喇嘛蒿村的农民刘永志高兴地说起新农合的好处。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全面覆盖农村地区,参加人数达8.3亿,报销最高限额达到当地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的6倍。从2009年开始,我国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从2010年起,我国计划在3年内培养6万名全科医生,基本实现农村每个乡镇卫生院有1名全科医生。为此,国家还免费为西部地区定向培养医科学生,目前已招收5000名农村免费医科学生。

农村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费教育开始实施。国家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一是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二是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三是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四是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成功推进。从2009年以来实施的新农保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农民参保积极性空前提高。新农保着力解决农民的“老有所养”问题,实行个人账户与基础养老金相结合的制度模式,采取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三方相结合的方式。其中,基础养老金由国家财政全部保证支付。目前全国已有1500万农村老人领到了基础养老金。

农村文化事业快速发展,一系列文化下乡工程顺利实施。农村舞蹈队、农民艺术节、农民演出等农村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多彩的乐器、本色的演唱、自编的舞蹈成为一道道风景线。农家书屋、农民书画室、村民文化中心等农村文化设施在各地开花结果。以甘肃为例,目前该省农家书屋总量已突破1万个,1.6万多个行政村开辟了村级文化室,全省99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列入国家计划,总投资达到2.4亿元。

围绕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广袤乡村正发生着世人瞩目的巨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