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观察与借鉴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2010年8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培养科技领军人才 支撑经济战略转型
中国科学院常务副院长 白春礼

  “国势之强弱,系乎人才”。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决定着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国际竞争力的强弱。17世纪以来数百年的现代化进程表明:英、法、德、美等国家的先后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得益于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凝聚。

  我国科技人才培养工作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据统计,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已达4200万人,位居世界第一;研发人员总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近十年研发人员年均增长率达到9.9%。

  不过,我国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企业研发人员不足等问题长期存在,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形成了瓶颈制约。据对2000年—2007年世界39个国家人才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调查,排在第一位的美国为64.5%,而我国仅为15.5%;我国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仅有1万名左右,高层次自主创业人才在全部创业人才中仅占20%。2006年,我国人才国际竞争力在59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25位。纵观全球,在空前激烈的人才竞争当中,经济发达国家仍处于优势地位,要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进入世界人才强国行列目标,我们还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从掌握未来国际竞争的主动权出发,应该把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作为重中之重。全球已进入空前的创新密集和产业变革的时代。发达国家都在积极谋划未来,选择重点领域,增加创新投入,吸引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制高点。而当前我国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道路,大幅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同时我们还必须有效应对能源资源、生态环境、人口健康等方面的严峻挑战。为此,建设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至关重要。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各种类型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至少要有3万人至4.5万人,才能基本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在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问题上,我们必须有强烈的危机意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积极创新体制机制,促进创新人才向企业聚集,要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

  其次,在突出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群体的基础上,还要强调培养吸引领军人才,也就是一批世界一流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及由他们带领的高水平创新团队。正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调查显示:在全球6525名高被引论文作者中,我国仅有26人,占0.41%,而美国占到63%;在158个国际一级科学组织及其包含的1566个主要二级组织中,参与领导层的我国科学家仅占总数的2.26%。虽然不能仅从这两项指标判断是否是领军人才,但我们缺少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科技人才却是不争的事实。要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核心是创新,关键在人才,尤其是科技领军人才。

  发达国家特别重视“帅才”的选拔,一个“名帅”可以带领一批人进行一个方向的研究,甚至建立一个研究所。比如,在德国基础研究方面,马普学会是一个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前沿探索的国家级科研机构。在该学会下属的研究所所长基本上是由本学科领域有较大影响的科学家担当。除了重视科学家的遴选外,也对技术支撑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德国研究机构的这种队伍结构,是提高原始性创新效率的有效形式。

  第三,建立起完善的人才流动机制。美国学者卡倍里曾说,“不要把人才当作是一个水库,应该当成一条河流来管理;不要期待他不流动,应该设法管理他的流速和方向。”没有流动就难有活力,要在观念上树立有利于人才价值实现和使队伍保持活力的人才流动理念;在管理上要着力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促进人才脱颖而出并能有序流动的良好机制。

  第四,青年人才培养问题。根据对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人才科技创新的黄金年龄段为25岁至45岁,科技创新的群体主要是中青年。对于青年人才这一最具创造力的群体,应给予高度重视。要充分调动青年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本着宽容、信任的心态,为青年人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在考核评估方面,不注重发展现状,重点关注发展潜力。

  目前,中科院已启动实施了包括“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计划”、“优秀青年人才培育计划”、“支撑与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和“海外智力引进与人才国际交流培养计划”的“人才系统工程”,正在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战略思维的科技领军人才,一大批高素质、富有创新活力的青年人才,努力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的人才队伍。

3 上一篇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