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被誉为又一次信息产业革命,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在今年“两会”期间,物联网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与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一起被认为是国家要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许多业内人士普遍看好物联网的发展前景。
据悉,工信部已将物联网规划纳入“十二五”专题规划,正在积极研究推进。据工信部介绍,“十二五”期间,物联网产业体系将初步形成从传感器、芯片、软件、终端、整机、网络到业务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并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领军企业。物联网将成为全球信息通信行业的又一个万亿元级新兴产业。到2020年,全球接入物联网的终端将达到500亿个。
目前,我国企业正积极致力于推动物联网由“概念”向“产业”转化,并在多个地区建立物联网基地。此外,全国首个物联网配套产业基金“物联网产业基金”也已在今年5月成立。该基金由中科院等共同发起设立,以物联网和传感产业为主要投资方向,总规模达50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物联网目前还存在着诸多瓶颈和制约因素,如标准体系有待突破、规模化应用不足、安全挑战以及跨行业合作与资源共享壁垒等。随着物联网产业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这些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业内人士认为,眼下物联网无论是在国际或国内均处于初构阶段,没有标准化、系统化,市场实际应用也非常有限,如果此时芯片企业一哄而上投产传感器,必然会导致产能过剩。
此外,自去年“物联网”概念盛行至今,每逢有关物联网政策信息的出炉,均能引起物联网概念股集体走强。对此,有机构指出,“物联网”这个概念在近期甚至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将被屡屡提及,但目前基本上是游资在挖掘概念,很可能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投资者参与其中时要适可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