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科技经纬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1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坚持自主创新 实现跨越发展———中国科学院建院60周年科技创新成果巡礼
本报记者 郑 杨

  编者按 1949年11月,中国科学院正式宣告成立,中国科技史从此翻开了崭新的一页。60年来,中国科学院始终与伟大祖国风雨同行:从成立之初的艰苦创业,到“向科学进军”的快速发展,从改革开放迎来“科学的春天”,到实施知识创新工程……留下了一串辉煌的足迹。

  60年来,一代又一代中科院人奋勇攀登科学高峰,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投身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着眼民族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取得了一大批关系国家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标志我国科技发展水平的重大成果,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安全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

  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一场农业科技大会战在我国最大的平原————黄淮海平原上拉开。来自中科院25个研究所的400多名专家与农民并肩作战,开展农业综合开发技术的示范推广,为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粮食总产突破5亿吨、基本实现自给,做出了重要贡献。

  李振声院士回忆,当时一份考察报告中写道:“来自兰州、南京、北京的中国科学院治理荒沙、涝洼、盐碱地的科研人员,在荒郊野外的沙滩上、鱼池旁、盐碱窝建房为家,辛苦工作,无不令人感叹敬佩。”

  回首中科院60年创新历程可以发现,在国家许多历史性的不同寻常的大事业中,中科院都能铁肩担起重任,提供及时有效的科技支撑。

  “解决事关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高技术,这是中科院与生俱来的使命。”中科院副院长江绵恒说。

  1956年,在中科院实施中央部署的“四大紧急措施”的时候,我国的高技术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就是在这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几代科学家通过不懈的努力,在电子信息、先进材料、先进制造、自动化等高技术领域取得了全面突破。宽禁带半导体材料、龙芯系列中央处理器芯片、无线传感器网络等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果已经进入应用阶段。

  2008年,中国经历了3件极不平凡的大事———全面夺取抗震救灾胜利,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圆满完成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任务。让中科院人欣慰和自豪的是,这每一件大事中都凝聚了中科院人的智慧和汗水。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科院在北川等重灾区快速建立了应急无线通信系统,并将唐家山堰塞湖情况实时传输到前线指挥部,为救灾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支撑和决策依据;北京及周边地区奥运大气环境监测和预警联合行动计划、水下安保监控系统等多项技术,有力支撑了科技奥运的理念;上海小卫星工程中心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伴飞小卫星,准确实现了绕船飞行,并实时传回了大批飞船空间飞行形态照片,为神舟七号增添了别样光彩。

  60年来,中科院广大科技人员始终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全力参与各项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他们在“两弹一星”的研制中成长,在“载人航天工程”中历练,在“探月工程”中走向成熟;在我国未来的深空探测计划中,他们将再次担纲重任,攀登新的科学高峰。

  目前,中科院承担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占全国总数的40%左右,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达全国总数的50%左右,成为国家一支重要的科技方面军。

 

  2006年7月1日,一条穿越世界屋脊的“天路”————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了雪域高原。“天路”的建成凝聚着科技工作者的智慧。数十年来,一批批中科院专家对青藏高原进行了全面系统研究,特别是冻土路基筑路关键技术的研发,为青藏铁路的建成和顺利运行提供了关键技术保障。

  60年来,中科院心系民族未来,取得了一批又一批事关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创新成果。

  为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中科院通过覆盖全国的野外台站观测网络,全面开展遥感、生态、水文、地质、矿产、海洋等方面的勘测,摸清资源分布的总体状况,形成灾害预警监测机制,对我国环境脆弱地区进行重点研究,建立了一批生态恢复示范区,为合理开发自然资源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为了构建国家可持续发展的能源体系,中科院在煤的清洁利用、太阳能、节能减排等技术领域进行了前期部署,成立了清洁能源技术发展中心、洁净煤技术中心、太阳能电池技术中心等,并在煤基清洁燃料、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与多联产技术、生物质利用、固体照明等领域取得进展。

  针对人口健康与医药领域的未来需求,中科院力求在创新药物研究上有所突破。中科院研发的药物已转让并在市场上销售的有120种,产生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新药,如被誉为我国“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成功典范”的现代中药丹参多酚酸盐注射剂,我国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心律失常一类新药盐酸关附甲素,国际上第一个治疗血栓的葡激酶类一类新药冻干注射用重组葡激酶等。

  60年来,中科院还充分发挥了国家科学思想库的作用。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中科院就组织和动员全国科学家制定了国家12年远景规划,对中国科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997年,中国科学院提交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研究报告,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不久,中央做出了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战略决策,批准中国科学院开展知识创新工程试点,中国科技体制改革从此走上了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主线的新阶段。

  今年,面向未来40年国家发展的“中国至2050年重要领域科技发展路线图”隆重发布,这是一部涉及18个战略研究领域的宏伟蓝图,为我国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在新科技革命的历史机遇中赢得发展先机指明了方向。

  “60年来的经验表明,中科院的命运与国家的兴衰密不可分。什么时候我们前瞻性地把握住了国家的重大需求,并紧紧地围绕这些需求,充分发挥了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我们自身亦能得到较好发展。”江绵恒说。

  当今世界科技呈现出群体性突破的蓬勃之势,中科院将继往开来,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发挥骨干引领作用,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留下更加坚实、更加辉煌的足迹。

  顺丁橡胶工业生产技术,听起来陌生,但这一新技术却催生了我国自主工艺技术的人造橡胶工业,改变了我国无法生产高端橡胶产品的局面,对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958年起,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陆续探索出了适于工业化生产的钛、钴、镍系顺丁橡胶。中科院联合当时的石油工业部、化学工业部等几大部委,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最终在1975年打通工业生产流程,实现长周期稳定运转。

  事实上,从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中科院就一直致力于研发先进技术并服务工业生产,为化工、能源、材料、制造等基础产业的技术革新、节能减排提供解决方案,为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沐浴着科学春天的阳光,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中科院开始积极投身国民经济建设的主战场,勇立时代潮头,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建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从中科院走出的陈春先,被称为“中关村第一人”,中关村崛起成为“中国的硅谷”,一大批高科技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并迅速壮大,中国有了自己的高技术产业。

  在信息技术领域,曙光系列高效能计算机代表了我国商用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水平。1958年,中科院与合作单位研制的我国第一台计算机,运算速度只有每秒1500次;50年后,曙光5000A超级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已达每秒230万亿次,跻身世界前10名,实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飞跃。

  在光电技术领域,新一代激光显示技术集成了中科院在全固态激光技术、人工晶体等多个学科领域的创新成果,研制成功世界上首台符合DCI规范的激光数字电影放映机,其产业化将带动我国显示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在先进制造领域,作为我国机器人研究开拓者之一,蒋新松院士为我国智能机器人研发和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以他名字命名的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牢牢占据了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的主导地位。

  在大力提升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意识的同时,中科院还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紧密合作,通过共建研究机构、技术转移中心、产业示范园区等有效举措,实现了大量关键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目前,中科院通过与地方签署全面科技合作协议,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院地合作组织框架,形成了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东、中、西三大板块的战略布局,1998年至今,累计为社会企业增加经济效益突破1000亿元。

  图1:上海光源属第三代中能同步辐射光源,是我国迄今为止最大的科学装置和多学科研究平台。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