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气象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0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专家访谈
雷电防护是电子时代面临的新课题———访中国气象局政策法规司司长 王志强
本报记者 梁晓亮

  记者:最近几年,关于雷灾的事故似乎多起来了,这是否与今天的经济社会生活状态发生变化有关?

  王志强:一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各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发生,雷电活动的发生强度和频度可能也受到了影响;二是城乡日益增多的高大建筑物增加了遭受雷击的几率;三是现代化、网络化、信息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各类电子设备、设施广泛应用,而这些电子系统对雷电产生的电磁辐射比较敏感,再加上各种线路的互连互通,就大大增加了发生雷电灾害的可能性;此外,信息传播渠道通畅且雷电灾害调查统计机制不断完善,这也使得雷电灾害信息得以更快、更充分地公开和传播。

  据中国气象局雷电防护管理办公室不完全统计,在1997年—2008年的12年间,全国因雷击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在百万元以上的雷电灾害事故有391起,平均每年因为雷击而造成的人员伤亡近千人。

  记者:您讲到如今雷电灾害多与电脑、通讯等现代化设备的使用有关,请问雷电对这些新兴行业的影响如何?气象部门开展了哪些研究?

  王志强:随着科技的发展,雷电灾害的危害形式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变化,通信、广电、金融、医疗、电子系统等领域的弱电设施成了雷电的最大受害方。以2008年为例,全国发生的近万起雷电灾害事故中,约有80%就是雷电对各类电子设备、设施和家用电器造成的损害。因此,雷电灾害被称为“电子时代的一大公害”。

  针对雷电灾害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危害,我们也组织开展了一些试验和研究。比如:中国气象局在北京和上海建设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防雷装置(产品)测试中心,通过为科研机构和防雷产品企业提供测试、试验平台,促进了我国雷电防护技术的发展和产品质量的提升。另外,中国气象局还在广州建设了“野外雷电实验室”,通过实施人工引雷等试验手段,观测和获取雷电产生的电流、电磁光效应等。

  记者:气象部门在雷电灾害预报预警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王志强:首先,是不断提高雷电灾害预报预警的业务能力和服务能力,这也是防雷减灾的基础。我们在全国建成了雷电定位系统,总探测站数达300余个,同时还开展了雷电天气、雷击落区和危害等级、大气电场等雷电监测分析和预报警报业务,加强雷电监测、短时和临近预警预报。

  其次,气象部门通过在防雷工程设计、施工、投入使用以及市场准入等各个环节加强监管,减少了防雷设计和施工的错误率,提高了防雷工程和防雷装置的质量。

  第三,我们加大了防雷的科普宣传力度。根据近10年来雷电灾害事例分析,造成雷击伤亡事故的主要原因是防雷意识淡薄、防雷常识缺乏。因此,雷电灾害的综合防御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社会防雷意识的提高和科学知识的普及。2007年,为提高学生的防雷意识和能力,中国气象局组织制作了防雷科普DVD光盘和科普挂图,并联合国务院应急办和教育部免费向全国42万多所中小学赠送。截至目前,中国气象局及各地气象部门共筹集了近8000万元的资金用于3000多所中小学校防雷。

  记者:防雷电的巨大社会需求是否会催生一个新的产业? 

  王志强:有需求就会有市场,满足需求自然会带来效益。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防雷产品和防雷工程为主体的产业。

  按照我国相关法规要求,专门从事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施工的企业需要取得资质。截至目前,全国已有约1600家企业持有气象主管机构核发的防雷工程专业设计或施工资质,有约2万人取得了省级气象学会颁发的防雷工程专业技术资格证书。此外,据我们了解,目前我国市场上还有数百家从事防雷产品生产、销售的企业,其主要业务范围是与雷电监测、防护相关的仪器、设备、材料,以及避雷针、电涌保护器等防雷产品。

  据我所知,我国已培育和发展了一批与防雷相关的企业,既参与国际防雷产品、工程市场的竞争,也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以及前沿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在国际防雷界已形成一定影响,也打出了我们的自主品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