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跟踪减轻台风损失
———访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
来到中央气象台会商室,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的钱传海主任和他的同事们正紧盯着云图,商讨预报。此时,台风“芭玛”还在我国南方一带徘徊。当被问及近几年哪几个台风让钱传海记忆深刻,他的答案是———碧利斯和桑美。“碧利斯”带来的是超级降水,多地降水记录被刷新;“桑美”带来的是超级大风,造成大量进港避风的渔船损坏沉没。 一场台风来临,远洋航运、海上石油平台生产、远洋捕捞和近海养殖,以及陆上交通、航空运输、电力、通讯都会受到影响。有台风光临,香港股市都会休市。而卡特琳娜飓风使美国在墨西哥湾的石油运输码头、钻井平台和炼油厂受到巨大影响,直接导致石油价格上涨。与其他灾害相比,台风对日常经济生活的影响虽是短暂的,但破坏力却极大。
在西北太平洋沿岸国家中,我国是受台风袭击最多的国家,平均每年约有7个台风在我国沿海地区登陆。而我国沿海恰恰是经济发达,人口稠密的地区,全国70%以上的大城市,55%的国民经济收入都分布在常受台风袭击的东部和南部沿海地区,最为严重的是海南、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和上海。
曾有调查显示,我国在气象服务上的投入产出比是1:40,而鉴于台风对经济生活的破坏力,钱传海认为,台风预报的气象产出效益要远远大于40倍。
钱传海向记者介绍,台风预报主要包括路径和强度的预报,“目前我国对台风72小时内的路径预报,误差是300公里,48小时内误差是200公里,24小时内误差是120公里,这与国际预报水平相当。”我国十分重视台风的监测预警,已建成全天候对台风的综合监测立体体系,包括风云系列气象卫星、新一代多普勒雷达、移动气象站和中尺度地面自动站等监测手段的完善,我国还建成了新一代数值预报模式GRAPES系统以及全球台风路径数值预报系统,这些都大大提升了我国台风的预报能力和水平。正是由于国家对台风监测预报的重视和投入增加,极大地减少了可能由台风引起的经济损失。
对台风强度的预报是一个世界难题,这也是即使准确预报了台风,但仍旧会有意想不到的损失的原因。“目前美国、日本都在台风强度预报上有新的尝试,比如美国会派出飞机反复穿过台风中心,得到台风内部的数据,以试图掌握台风的秘密。从2008年起,我国也开始尝试用无人驾驶飞机对台风进行观测,希望对台风强度的预测有所进展。同时,我们还将加强台风引起的风雨精细分布的预报,这样会更有效地防灾减灾。”钱传海说。
预警预报防范暴雨灾害
———访武汉暴雨研究所
暴雨是我国主要气象灾害之一,除西北个别省、区外,几乎都有暴雨出现。经济在发展,特大洪水所造成的经济损失不断增加,中国水灾单位面积综合损失成倍增长,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其水灾单位面积综合损失大大高于全国的平均值。暴雨影响的不仅是农林牧渔,还直接影响到城市交通、水利、电力等。
专门研究暴雨的武汉暴雨研究所2007年曾承担了一项特殊的业务。2007年建设的武汉阳逻大桥采用双层环氧沥青,进行一次性桥面铺装。这种沥青从美国进口,每吨售价达5万元,比一般沥青贵十多倍,共计投入2000万元。该沥青对铺设操作要求极严,连施工人员都必须随手携带毛巾擦汗,以防汗水滴到钢桥面造成碾压不实,形成鼓包。这样苛刻的铺设条件,要求必须是“滴雨不下”。暴雨所承担了阳逻大桥建设的气象保障服务,为时一个月,终于顺利完成任务,没让大桥“鼓包”。
据武汉暴雨研究所所长助理万蓉介绍,2002年成立的暴雨所是中国气象局所属九个专业气象研究院所之一,下设暴雨应用基础研究室、暴雨监测技术研究室、暴雨信息应用研究室和综合办公室。7年来,武汉暴雨所瞄准暴雨防灾减灾的国家目标和气象业务服务需求,开展中国暴雨的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
万蓉告诉记者,暴雨所主要是通过建立更加精准的暴雨预报模型和方法,以提高暴雨预报的准确率。2007年暴雨所开发出长江中游短时天气预警预报业务系统,“过去,在短短1—2个小时之内便能达到40—50毫米的强降水,实时监测系统都难以捕捉到,更别提提前预报了。而有了这套系统后,我们可以提前1—2个小时将其预报出来,为防灾减灾争取宝贵时间。”万蓉说。这套系统已经在十多个省区市推广使用。
实时监测服务淮河流域治理
———访淮河流域气象中心
淮河流域位于我国东部,介于长江、黄河之间。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跨豫、皖、苏、鲁四省,人口1.71亿,耕地1.9亿亩;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636人,居各流域之首。自古以来,淮河就是我国南北自然地理分界线,既有南方的梅雨,又有北方的易旱干热,冷暖气流在此交汇,极易产生暴雨,且降雨量年际和年内分配很不平衡。暴雨的突发性和水旱灾害的频发性是淮河流域显著的特点。
在2003年淮河流域大水之后,淮河水利委员会、安徽省气象局、蚌埠市委、市政府共同提出在蚌埠组建淮河流域气象中心的设想。2005年3月淮河流域气象中心由中国气象局正式批准成立,行使流域气象信息汇集和服务两大职能。
据淮河流域气象中心副主任叶金印介绍,中心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四项业务能力建设———流域水文气象信息汇集处理能力建设;流域实时雨情监测;流域精细化面雨量预报能力建设;流域暴雨洪水预警能力建设。
2007年淮河流域气象中心迎来了一场真正的实战。这一年淮河流域发生了仅次于1954年的流域性特大洪水。淮河王家坝站水位从7月3日20时首次超警戒水位,经历了长达26天超警戒水位的运行。仅淮河流域安徽省段就启用10处行蓄洪区。面对特大洪涝,淮河流域气象中心加强与中央气象台以及流域四省气象台的天气会商和联防工作,适时启动了流域加密面雨量预报业务。流域中心参加中央气象台天气会商近20次,多次组织流域四省的电视天气会商,并根据服务需要随时进行电话会商。整个汛期,共发布流域天气公报122期,发布重要天气专报20余期,为防汛部门迎战洪峰和开闸泄洪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减少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
据叶金印介绍,他们现已拟定了淮河流域水文气象业务服务发展规划。今后重点建设的五个项目是:重点区域洪涝灾害监测预警评估系统;中小流域暴雨洪水预警及灾害预估系统;大别山区、沂蒙山区山洪灾害短时预警平台;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气象监测评估系统;淮河流域水文气象业务系统升级。 文/本报记者 梁晓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