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气象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9年10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驯水篇
气象预报为农业生产提供优质服务
本报记者 梁晓亮
  河南省许多乡村的街头巷尾,都有这样一块由气象信息员每天填写的农时天气预报报栏。        王 君摄

  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如农业干旱每年受灾面积高达2000多万公顷,粮食损失约120亿公斤;低温灾害严重的年份可使粮食产量损失达100亿公斤以上。我国既是农业大国,又是气象灾害频发国。有农业专家曾指出,“农业,说到底,就是光合作用的问题。”所以气象服务成为农业防灾减灾的重要手段。

  河南素有“中原粮仓”的美誉,是我国著名的粮食主产区,全省粮食总产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夏粮总产占全国的四分之一。而干旱却时常光顾河南,河南省干旱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总受灾面积的一半以上,严重干旱年份比例高达75%。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的加剧,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导致的可用水量减少,河南干旱灾害呈加重趋势。河南省利用气象服务农业防灾减灾的实践,给人启发,提供借鉴。

看点之一

为防灾减灾提供科技支撑

  河南鹤壁有一块名气很大的试验田。这块试验田坐落于河南省鹤壁市浚县,在这1公顷的土地上,2005年平均亩产小麦655.9公斤,亩产玉米1006.85公斤,创造了同一块土地上,小麦玉米一年两熟亩产超一吨半粮食的超高产纪录。2007年它再创新高,一年两熟达到1733.66公斤,成为目前我国15亩连片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平均单产的最高纪录。

  2008年,这块孕育奇迹的田地雄心万丈,向新的纪录冲刺,可脚步却在8月25日这一天停下。浚县农科所副所长常建智回忆说,“那天狂风大作,后来我们才知道,有9级风,地里的玉米倒了一片,损失很大,就是因为这场大风,上年的十几项省部级、国家级的科研项目没有完成。”河南省气象局副局长赵国强当时也来到现场实地考察,赵国强感慨地说,“看着一片片倒下的玉米秆,真是心疼啊!我们当即决定对试验田加强气象保障服务。”

  现在,鹤壁市气象局在试验田安装了农田九要素实时监测系统、自动土壤水分监测系统、增雨防雹作业炮站、LED天气预报显示屏……据鹤壁市气象局局长王军介绍,正在建设中的鹤壁市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保障中心就建在试验田的旁边。

  气象保障一到位,马上就显效。此前在试验田已经进行了两次人工增雨作业。常建智告诉记者,今年麦收气象服务也帮了大忙,本来决定6月7日对万亩小麦核心区进行实打验收,可6日一直下雨,验收组决定延迟收麦,经气象局预测,7日多云,8日还会有雨,所以建议按原计划加紧收麦,不能耽搁。农科所采纳建议,按原计划执行,避免了改变计划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经核实今年万亩小麦平均亩产达690.6公斤,再一次创造了纪录,农科所所长程相文感慨地说,“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一靠人努力,二靠天帮忙,这个‘天’就是气象服务!”

  如今看着整整齐齐、长势喜人的玉米,赵国强不禁欣喜地说,“去年是心疼人儿,今年再看这玉米地,真是喜欢人儿啊!”

  ◇专家点评

  提高气象科技含量,增加和改进气象观测设施,是防灾减灾最切实有效的手段之一。

  目前河南省初步建立了基于地基、天基的农业气象灾害监测信息网络系统,有119个国家气象台站开展常规气象观测,乡镇自动雨量站1719个,30个农业气象观测台站,还有3个农业气象实验站。由于旱情是河南最主要的灾情,河南省非常重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目前,河南全省共有37mm高炮297门,车载式火箭发射架343部,地面作业控制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比例达40%。这些仪器设备,正在为河南农业的防灾减灾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009年4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规划》确认,到2020年,中国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1万亿斤以上,比现有产能增加1000亿斤。河南省主动请缨增产300亿斤。为实现气象对粮食生产的先导和支撑作用,河南省规划从2008年到2020年,建设河南省农业气象防灾减灾与保障工程,主要包括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测预警工程、农业气象保障信息服务工程和人工增雨防雹减灾工程,通过防灾减灾和气象保障服务,争取做到平均每年增收、减损粮食达5%—10%。

  (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所长 陈怀亮)

看点之二

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2008年11月初—2009年2月上旬,河南降水严重偏少,旱情十分严重,为建国以来第二严重的秋冬连旱。

  据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荣花介绍,“2008年11月份的时候,已经有干旱迹象,我们高度关注。”12月3日,河南省气象局及时向河南省委、省政府报送了《麦播以来河南省冬小麦生产形势分析》,提出河南部分地区已经发生旱情。12月21日再次向省委、省政府报送了《10月中旬以来农业气象条件对河南省冬小麦生产的影响》。“我们发现旱情后加密了测墒,后来甚至每天都测,自动测墒仪器不够,就人工测墒。这些扎实的基础性工作给我们对旱情的判断提供了可靠依据。”2009年1月3日、4日,河南省气象局又派出2个工作组,分别赴郑州、焦作、安阳、濮阳、开封、商丘、周口等地对冬小麦苗情长势进行了实地抽样调查。1月5日向河南省委、省政府报送了《全省旱情仍将持续发展》。1月5日下午,河南省委、省政府召开紧急会议,安排抗旱浇麦工作。正是一波接一波的旱情预报信息传递到政府决策部门,政府又据此动员号召广大农民抗旱浇麦,才使得河南省今年的抗旱保丰收大获成功。

  ◇专家点评

  气象系统的气象预报等信息,有相当一部分是提供给政府决策部门,用来作为调配调度生产以及把握宏观趋势。

  我们现有的预报产品包括农业气象情报、土壤水分监测公报、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农业气象决策服务、关键农时气象服务、作物产量预报、病虫害发生发展气象条件等级预报等。各地方气象部门还会有更丰富、具有地方特色的预报产品。

  干旱在我国几乎年年均有发生,由于近年来农业干旱的危害不断加重,中国气象局加大了农业干旱监测预警评估系统的投入,初步建立了农业干旱综合监测预警业务系统,提高了农业干旱监测预警的业务能力。2006年初,国家气象中心承担了农业干旱、三夏、三秋天气动态监测预报产品的制作与发布,在指导农业生产,防灾减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2006年夏季川渝发生特大干旱,我们对粮食产量损失进行了定量评估,从土壤墒情、旱情、水体变化监测等方面入手进行了抗旱的全程服务,共向有关部门发布了40余期有关川渝干旱的材料。我们所做的“伏旱导致川渝秋粮大幅减产,后续影响不容忽视”材料被中国气象局和农业部作为“关于伏旱导致川渝秋粮大幅减产及应对措施的报告”上报国务院,为决策部门及时掌握灾情,采取适当的救灾对策提供科学依据。与此同时,针对初秋天气转折旱情解除的情况,对旱区在秋播前的气候条件等进行了分析,推荐农民利用秋播前田地空当期,种些晚秋作物,如再生稻、洋芋、大豆和秋菜等,为指导农户灾后采取减灾对策提供决策参考,弥补高温干旱对秋粮作物造成的损失,在农业减灾方面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农业气象中心高级工程师 吕厚荃)

看点之三

为农民群众提供贴身服务

  河南省鹤壁市淇县裕丰果业合作社通过土地入股形式吸纳67户农民入社,创办了1000亩现代精细化生态示范园,园区内养猪,建沼气池,种植无公害的瓜果梨桃,农民忙得不亦乐乎。

  合作社经理刘长合,如今又多了一个头衔儿————“气象信息员”。刘长合给我们展示了他作为“气象信息员”的日常工作———打开手机,向一个电话号码发送短信,“今天夜间到明天白天有雨,不适宜给果树喷药”,立在果园入口的大喇叭立刻播放了这条信息。刘经理又拨通了这个号码,说“今天有北京的报社记者来我们果园采访,大家欢迎!”

  “这就是我们今年新尝试的直接对农民提供气象服务的手机大喇叭!大喇叭与气象信息员相结合,有效地解决了气象信息发布‘最后一公里’的难题。”鹤壁市气象局局长王军说。刘经理告诉记者,“如果头一天给果树喷了药,第二天一下雨,那药就白喷了,我们整个果园喷一次药的成本要5000多元,自从安装了手机大喇叭,就不会再有类似的损失。另外,如果头天大喇叭说明天下雨,农民今天就可以施肥,这样可以提高施肥效率。农民朋友特别欢迎。而且这大喇叭声音传得远,不仅是合作社的农民,周边的农民也很关注每天一早一晚的大喇叭预报信息。”

  河南省气象局副局长赵国强告诉记者,大喇叭系统是河南省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和河南省气象局科学研究所联合开发的,目前正在河南推广。“气象预警信息的发布渠道非常重要。气象预报对于防灾减灾固然十分必要,但即使再准确的预报最终要产生效益,都必须送达到最需要的人的手里。日本快速、准确的地震预警信息系统就是个好例子。传统媒体、手机现今都是我们重要的气象预警发布系统,但对于在田间地头的农民,我想手机大喇叭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专家点评   

  根据最新统计,目前像刘长合这样的气象信息员,全国已达37.5万余人,构成了我国基层防御气象灾害的重要力量。近年来,气象信息员队伍在气象灾害防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气象灾害来临前,负责接收和及时传播气象灾害预警,及时向当地群众传播气象灾害防御的相关知识;在灾害中及时上报灾情,有利于政府和有关部门组织力量投入灾后救助工作;在灾害结束后,协助气象部门开展调查评估等工作。气象信息员队伍切实在基层筑起了一条防灾减灾的防线,特别是在2008年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台风灾害防御以及2009年抗旱气象服务工作中,在浙江、安徽、福建和河南等省的气象信息员队伍成为当地防灾减灾工作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农村、社区、厂矿、学校等基层一直是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最薄弱的环节,也是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2007年底,《中国气象局关于发展现代气象业务的意见》提出建立城乡气象灾害防御网络“在城市各社区、街道、企事业单位、学校、车站、码头、港口、医院等重点单位设置一名气象应急联系人。在各乡镇建立一名兼职气象协理员,下属每个行政村设一名气象信息员”。

  据统计,我国约有近70万个行政村,450多万个自然村,平均在每2.13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就有一个自然村。当前,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力争在每个行政村设立一名气象信息员,优先在灾害多发地带的自然村设立气象信息员。按照中国气象局力争五年内在每个行政村以及街道、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至少设立一名气象信息员的预期目标,这支队伍的总数将达到100万名。

  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气象信息员的作用,河南的“手机大喇叭”是一个创新的手段,我们一直在收集各地的类似实践事例,会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服务案例向合适的地方推荐推广。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公众服务处处长 廖 军)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