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天下水,鱼美稻粱肥。”在烟波浩淼的南洞庭湖畔,有一个益阳市的“首富村”———万子湖村。全村面积仅600亩,共6个村民小组475户1860余人。过去,这里是一片沼泽地,村民们以捕捞为业,生活极为艰苦。湖南省委在全国率先启动“渔民上岸”民生工程,使大批渔民“上了岸、定了居”。自1985年上岸定居后,万子湖村着力转变传统的生产发展模式,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将一个资源匮乏、贫穷落后的小渔村,建设成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村庄。
万子湖村的巨变是怎样发生的呢?对当前洞庭湖区捕捞渔民解困工作又有哪些启示?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最近到万子湖村进行了实地调查。
“安居”的关键是“乐业”
发挥传统产业优势,开展科技养殖、招商引资;挖掘城郊区位优势,积极培育服务业,村民们逐步实现了转产创业。
“渔民上岸定居后干什么?怎样才能从根本上摆脱渔民的困境?”这是我们到万子湖村希望重点了解的问题。年近60岁的村党支部书记边红德说,当年他们也面临同样的困惑,“很多渔民上岸后,茫然不知所措。”边红德告诉我们,1985年上岸定居,“船进港、网入库、人上岸”后,村里没水没电没路,每户除分到一小片宅基地外,再也没有可以耕作的田土。“以前在湖里,打鱼多少还有点收入。上岸了无田无地,大家不知该干什么好。”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渔民甚至产生了重新回到湖上生活的念头。
“我们意识到,只有找准发展路子,大力发展经济,才能让上了岸的渔民真正安居下来。”边红德说,万子湖村这些年走的便是一条主辅结合、多业并举的发展新路子。
提升传统产业,“转湖不转业”。万子湖村曾是一个专业渔村,打鱼是他们的“祖业”,也是他们的“看家本领”,如何发挥这一优势呢?一方面,该村积极引导村民由打鱼向养鱼转变,通过请专家教授举办网箱养鱼技术讲座、组织村民到外省学习先进的网箱养殖技术、对上规模的养殖大户进行重点扶持等方式,帮助村民提高科技养殖水平,增加养殖附加值,促进了网箱养殖业的长足发展。2007年,全村发展养殖专业户16家,发展网箱6500口,实现产值3600万元。其中村民刘光正的生态渔业有限公司拥有网箱2000口,养殖各类名贵鱼400万尾,年产值在600万元以上,成为沅江市特种名贵鱼养殖示范基地。另一方面,该村积极整合捕捞技术资源,组成专业的远程捕捞队,到全国各地内湖、水库寻找市场,促进渔业捕捞由本地向外地转移。村民邹端良告诉我们:“原来打鱼,一年只能挣到1万元左右,现在加入捕捞队后,每年收入都稳定在6万到8万元,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目前,全村拥有12支专业捕捞队,15套先进的机械捕捞设备,从业村民200多人,业务面涵盖17个省区市近100个大型水库,最远的地方到了东北三省,2008年从各地“捞”回纯利700多万元。
突出工业兴村,夯实发展基础。回忆起当年的壮举,57岁的刘友兰还一脸兴奋。1986年,万子湖村兴办了一家规模很小的渔网厂,在当时的厂长边红德带领下,渔网厂发展迅速,到1995年,渔网厂上交给村里的利润就达到10万元。1996年,经过充分的市场调查,决定租赁已停产近5年的沅江市渔网厂,村办企业“蛇吞象”这一开先河之举,在当地引起了很大的轰动。2002年该厂改制后,生意更加红火,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发展成为年产值3000多万元的渔具加工生产龙头企业,不但接纳了360多名村民就业,还带动全村发展中小型渔网加工企业8家,依托总厂从事渔具加工的农户就有19家。村民们尝到了“工业兴村”的甜头。近年来,该村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先后引进加工企业13家,仅2006年就引进资金900万元。村里的民营企业主李新辉,投资建起了面条加工厂,产品销路很好,年产值达500余万元。
利用湖洲资源,打造“绿色银行”。由于洞庭湖的水位逐年下降,湖面不断缩小,湖中出现了许多湖洲荒滩。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村“两委”在1991年冬天作出了利用湖洲荒滩资源的大胆决策。在征得上级政府同意后,他们带领村民在行洪道外,低处种芦苇,高处栽杨树,硬是把一片片湖洲荒滩变为苇山林地。经过多年的努力,先后利用湖洲荒滩5000多亩,经济效益开始显露出来。4000多亩芦苇每年可产芦苇2500吨,产值150多万元,村里每年获纯利60多万元,成为一笔稳定的集体收入。蓄积的1100多亩杨树是各大纸厂眼中的紧俏货,轮伐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成了村里的“绿色银行”。
此外,万子湖村还鼓励村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充分挖掘城郊区位优势,积极培育服务业,发展交通运输户20家,个体工商户80家,“渔家乐”休闲服务户5家,今年预计实现服务业产值2000万元。
万子湖村多业并举发展经济,富了村庄,活了村民。村民成功实现了转产创业,变成产业工人、老板。对这一现象,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连连称赞:万子湖村的村民了不起!
领导班子赢得群众信任
加强自身建设,严格履行承诺,坚持民主理事,万子湖村村“两委”班子与村民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被群众誉为“黄金搭档”。
1985年上岸定居前,万子湖村渔民吃住在“连家船”,照明靠马灯,学没地方上,病没地方医,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那时渔民戏称自己是“三船”人:一船文盲、一船病号(身患血吸虫病)、一船穷光蛋。
如今走进万子湖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幅欣欣向荣的景象:宽阔整洁的水泥路直通每家每户,绿荫掩映下崭新的楼房连排成片,村民家中的自来水、闭路电视等设施一应俱全,福利渔网厂一片繁忙……
“我们万子湖村能过上今天这样的好日子,全靠有一个好的带路人哩。”村民们谈起村子的变化津津乐道。他们把以边红德为首的村“两委”班子形象地比喻为“黄金搭档”。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1991年,村“两委”进行换届选举,村里的党员们一致推选他们心目中的能人————时任村办渔网厂厂长的边红德为村党支部书记,村民们把4位能干的渔民选进了村委会,由此组成了新一届村“两委”班子。村民们渴望他们能带领大家走出困境,奔向小康,过上好日子。多年来,村“两委”班子团结务实、锐意进取、作风过硬,万子湖村发展突飞猛进。2008年,万子湖村工农业总产值超过亿元,人均纯收入达到2.18万元,比10年前翻了25番,成了益阳市的“首富村”和省、市、县三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对万子湖村的变化,万子湖乡党委副书记徐世林说:“一个村级班子战斗力强,村里各项工作就红火。万子湖村能实现较快发展,与他们有一个好班子分不开。”
村党支部书记边红德告诉我们,是共产党人的责任感让他挑起了群众的希望,昔日的贫穷唤起了村“两委”一班人改变落后面貌的信念。经过热烈的讨论,村“两委”提出了“两个承诺”、“三个目标”的总体设想。“两个承诺”,就是承诺不从群众身上收一分钱;承诺班子成员不打牌赌博、不进歌厅舞厅、不拿公款消费;“三个目标’,就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村民增收。
村民们告诉我们,10多年来,村“两委”班子注意加强自身建设,严格履行承诺,坚持民主理事,以身作则,与村民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们每年都要召开一次全体村民大会,组织对“两委”班子工作情况进行民主测评,提出整改意见,并参与来年发展决策。凡涉及村里重大事项,首先要征求群众意见,然后出台工作方案,最后交村民代表会议审议通过后才能实施。他们还在沅江市率先推行“透明村务”,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一一公示,接受村民监督。村“两委”班子成员把村里的事、群众的事当作自家的事,有的甚至自己贴钱为村里办事。村里已经连续17年没有向村民收取任何费用。当了18年村党支部书记的边红德,不但没有拿村里一分工钱,家里还成了村里的“接待处”,妻儿老小都成了义务“服务员”。对这样的村“两委”班子,群众给予了充分信任,班子5名成员连续5届高票当选,被群众誉为“黄金搭档”;村党支部也多次被评为沅江市“五个好”先进党支部。
村民共享发展成果
建立具有鲜明农村特色的村级社会保障网,让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近年来,万子湖村已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平安村”、“和谐村”。
“没想到我们渔民也能享受这样的待遇。”村里的熊发华老人高兴地对我们说:“我今年68岁,在村里领‘退休金’8年了,以前只听说过国家干部才能领退休金,没想到我们渔民也能享受这样的待遇。”
为了让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近年来,万子湖村针对村民没有田地的实际,切实强化集体保障措施,建立了具有鲜明农村特色的村级社会保障网。村里为所有村民缴付了农村合作医疗费用,统一购买意外保险和养老保险,并送给在万子湖务工的外地职工每人每年1份商业保险。村民子女考上大学,按等级分别奖励1000元、800元和500元。从2003年起,对年满60周岁的老人每人每月发放的生活补助费由原来50元增加到100元。村里对“五保户”更是悉心照料,每逢重要节日都会派人为他们整理家务,修缮屋面,打扫卫生,添置生活用品。全村158名老人家庭和睦,颐养天年。村党支部在全村深入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建活动,倡导争当“十星级文明户”的新风尚;建起了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广播站、阅览室、活动中心,组建文艺团体,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极大地促进了乡风文明。全村连续17年无刑事案件、无恶性安全事故、无打架斗殴、无打牌赌博等现象,成为远近闻名的“平安村”、“和谐村”,先后被评为全国敬老模范村、文明建设先进村(模范村)。同时,村里积极完善基础设施,硬化村内道路,改水、改厕,改造低产鱼池,绿化美化村庄,一个文明、生态新村已初具雏形。
今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湖南正式启动了洞庭湖区捕捞渔民解困工程,各项工作都已步入了发展快车道的万子湖村又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一幅壮丽的画卷已经徐徐展开。我们深信,万子湖村这颗洞庭湖畔的“明珠”,一定会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调研组人员:瞿海、程文亮、肖忠军、张青松、全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