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造就了亦庄的持续领先优势———
平均每天有2.3亿元的高新技术产品,带着“北京·亦庄”的印记销往世界各地;按从业人员计算,园区每个人平均创造的年生产总值超过了34万元;平均每公顷土地吸引投资1103万美元,创造工业产值1.86亿元,实现税收792.2万元……
现代化的今日亦庄,是从往昔的稻菽阡陌走过来的。
李建是法国施耐德公司生产车间的主管,手下管理着400多名技术工人,11年前,他也是这些工人中的一员,再往前,他是一名土生土长的亦庄农家子弟。当时的“隆盛场”,还是一个被麦田和苇塘包围着的小村落,村里八成人靠务农为生,李建觉得自己离北京城很远,村里不通公交车,他进一次城,要骑一个半小时的自行车。从祖辈居住的“隆盛场村”到开发区的“隆盛工业园”,映射出巨大变化。
北京亦庄17年的发展之路,每一个足迹都写满了创新的精神。是创新,让亦庄后来居上。
1992年4月1日,在北京东南郊,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奠基;1994年8月25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国家级开发区。其时,比起首批国家级开发区,北京亦庄的起步已经晚了整整10年!
那是一个全国各地开发区蜂拥而起、竞相招商引资的年代。作为后来者,北京亦庄没有跟在其他开发区后面一味效仿,而是另辟蹊径,自定高起点,变“引资”为“选资”,引进高端人才、高端技术、高端企业,积极探索建设具有首都特色的开发区。
“锁定‘高端’求发展,走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引资、高水平发展的路子,是亦庄始终坚持的思路。尽管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只要坚持下去,发展的后劲就会越来越足。”开发区工委书记杨林说,“站在今天这个节点回望当时的选择,不能不说亦庄的创新性发展思路,是十分富有远见的。正是由于引入的项目处于产业高端,利润率高,抗风险能力强,开发区的发展才一直非常稳健。”
新思路催生新模式。北京亦庄在全国率先推出“产业链招商”,不仅具有国际视野,吸引世界级龙头企业和精品项目,而且注重产业的高端性和配套性,完善配套服务,降低产业综合成本。
全球独一无二的“星网模式”应运而生。
站在诺基亚新总部大楼高层,星网工业园尽收眼底。20多家供应商浑然一体,形同一个企业的不同车间。马路两侧,分列着欧洲最大的电子制造服务供货商芬兰艾科泰、全球最大的高密度印制电路板开发和生产厂日本揖斐电……每隔几分钟,就有物流车从它们的厂房中驶出,缓缓开进诺基亚的装配车间。
开发区现已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通信、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汽车、装备制造四大主导产业。能不能“再造一个星网”?这是开发区为自己提出的新目标。种种迹象表明,这个目标的实现已经不再遥远,着力打造的数字显示产业园正在迅速壮大。
以完整掌握TFT—LCD(液晶体显示屏)核心技术的企业————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数字显示产业链条上的企业加速向亦庄聚拢。其中,全球玻璃基板市场占有率第一的美国康宁,在这里布下重要的一枚棋子———其在中国大陆首个TFT—LCD玻璃基板工厂2008年3月正式开业,紧邻京东方,从而为开发区解决了液晶行业最重要的一个上游部件的配套问题。据透露,在开发区正在积极推动的数字电视产业园建设中,8代线项目是国内最先进的液晶显示器生产线,主产40英寸液晶显示屏,总投资高达250亿—300亿元。这些重大项目的建设,将为开发区培育又一个千亿元产业。
新模式需要新平台。开发区管委会创新管理和服务,竭力为企业提供一个成本最低、配置最优的产业环境。
“随着年底‘无线亦庄’的实现,我们将率先达到‘十通一平’。”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张伯旭说,“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园区企业能拥有一个完善、高效的网络,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都能畅通流动。政府部门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光有效率、光靠主动还不够,还必须切切实实为企业解决问题,解决单个企业难以解决的问题,解决单凭企业难以解决的问题。”
方便快捷的政府服务,成为开发区的一块金字招牌。
在一站式服务大厅,记者兴致勃勃地体验了管委会为企业提供的个性化、专业化、定制式服务。在这里,立项、规划、建设、环保、人事、工商、税务、海关、检验检疫等都可以通过“一条龙”服务体系快速完成。
而开发区2008年启动的全程办事代理网上审批与监督管理系统,使得企业工作人员坐在自己的办公室里,轻点鼠标上网,就能完成各项审批手续的申办,还可随时查询、监督项目办理进度……从“一站式服务”到“一网式服务”,开发区各部门在不断改善自己的服务方式。
更多的“隐形”服务,像阳光和空气一样不可或缺,为企业成长提供了最重要的生命元素。“我们深入一步,发挥组织优势、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打造适宜企业发展的公共环境,比如技术平台、物流平台、金融平台,等等,减少了很多社会成本,大大提高了地区成本的竞争力。”张伯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