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版:国防天地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语音朗读|返回经济网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上一版3  4下一版 2008年8月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发展特色产业 促进农民增收
————广东茂名军分区组织民兵预备役参加新农村建设纪实
本报记者 吴佳佳 通讯员 钟友国 杨小刚

  近3年来,广东省茂名市先后有9000多农户脱贫致富,125个行政村被评为省市文明村,4个村镇被评为全国“文明规范村”、“生态文明村”。曾经是粤西欠发达地区的广东省茂名市,去年荣登“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排行榜。

  谈起这些变化,干部群众无不交口称赞:是军分区组织的民兵预备役人员发挥了“生力军”、“先锋队”作用。

(一)

  “致富路上走得快,都是民兵把头带。”电白县沙琅镇尚唐村村民说。

  沙琅镇是粤西山区大镇,人多地少。农作物主要是水稻,农民收入少。尚唐村尤为突出,人均不足四分地,群众连温饱都难以解决。

  贫穷的面貌,让茂名军分区党委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通过市场调查发现,龟鳖市场供不应求,养鳖或许是一条致富路。于是,他们让民兵骨干带头示范。

  敢闯敢干的村民兵营长张增华和副营长谢伟强等10位民兵骨干,成了第一批养殖专业户。他们根据当地气候环境适宜多种龟鳖品种繁衍生息的特点,很快摸索出一整套养龟技术。第一年,张增华投资1万多元养龟,第二年就收回同等的利润。

  有了成功的经验,军分区领导与镇委、镇政府积极联系银行向困难户提供小额贷款,张增华、谢伟强毫不保留地向各村各镇的群众传授养鳖技术。在民兵骨干示范户的带动和帮助下,一大批村民因养鳖脱贫致富,过上了美满的日子。

  如今,在尚唐村的带动下,沙琅镇先后建立了龟鳖养殖深加工基地和龟鳖生态养殖观光园,养龟户达700余户,年产值6000余万元。

(二)

  把原本只在山间溪流生长的小小花星鱼养出了上亿元的大产业,走进中央电视台介绍致富经验的,就是化州市合江镇西垌村养鱼专业户、民兵连副指导员宋仁志。 

  “小小花星鱼养出大产业,军分区功不可没。”宋仁志站在鱼塘边,看着活蹦乱跳的花星鱼说。

  宋仁志是名退伍军人,一次在外地打工,发现水产品市场上花星鱼卖价高达30元一斤,且供不应求。他突然想到,花星鱼在自己家乡的山涧小溪里也有,何不养养这种鱼。

  然而,野生花星鱼数量少,成本高,不能形成养殖规模。正当宋仁志一筹莫展时,军分区帮他请来省水产研究所教授。经过两年的反复实践和探索,宋仁志终于掌握了人工孵化、饲养及鱼病防治等一整套花星鱼养殖技术,找到了独特的致富新路,年收入达100多万元。

  宋仁志把自己掌握的养殖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其他农户,在他的帮扶下,全村42户村民人均年产值超万元,西垌村由昔日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变成富甲一方的花星鱼养殖专业村。

  军分区看好花星鱼养殖的经济效益和市场前景,与镇政府一道,把它作为带领群众致富的重要项目在全镇推广。短短半年多时间,大大小小的花星鱼养殖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三)

  由于青壮年大多都外出务工,茂名大面积的山林无人管理。

  山是宝,林是财。军分区党委组织民兵预备役人员把治理荒山,开发山林经济当成一件大事来抓。他们组织10个宣讲组深入各乡镇宣讲国家政策和山林种养经济,发动民兵预备役人员开垦山林,美化环境。

  茂南区袂花镇青年民兵陈亮很想在家乡干一番事业。人武部副部长伍进建议他依托丰富的山区资源进行山林综合经济开发,走“山上种果、树下放蜂、水中养鱼、塘基种菜”的发展模式。没几年,陈亮的山林经济蒸蒸日上,带动了全村农民开发山林的积极性。

  电白县石兰村,过去是一个年人均收入不足900元的特困村,如今,在民兵骨干的带领下,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利用荒山野岭,发展经营园林花木特色产业,村民年人均收入增至8500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园林花木种植专业村和全市富裕村。

  为让每一座荒山变废为宝,几年来,军分区成建制地组织民兵预备役力量,开垦山林上万公顷,种植经济林439万亩,开辟蔬菜基地上百万亩。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语音朗读 放大 缩小 默认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太满意很不满意不做评价

对此文章发表评论

用户名:密码:匿名发表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