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省宁波市的服装业,提起“英山裁缝”,基本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里大部分的服装厂里都有来自湖北黄冈英山县的缝纫工人。在江浙一带英山裁缝以每年3000多名的数量增长着,叫响了“英山缝纫”这个著名的劳务品牌。在上海、深圳、大连等10多家远洋公司里也活跃着1000多名湖北的“麻城海员”,而湖北黄冈市团风县以山河建工集团为依托,先后向北京、上海、武汉、南京、深圳等地输送建筑工人2万多人,“团风泥匠”的品牌在各地声名鹊起。
地处大别山南麓的湖北黄冈市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市,全市总人口730万,其中乡村人口562万,要使农民尽快致富,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出去。为此,黄冈市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培训为基点,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积极打造劳务经济区域化品牌。目前,湖北黄冈市打造了“英山缝纫”、“麻城海员”、“团风泥匠”、“黄州机电工”等多个劳务品牌。2007年,黄冈市转移劳动力129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9%,劳务经济年创收入74亿多元。
为了有效实施黄冈市劳务输出品牌战略,黄冈市首先从创建各项机制开始,为品牌建设提供保障。黄冈市成立劳务输出领导小组,要求市、县两级政府签订责任书,严格考核,奖惩兑现。同时还强化了监察机制,建立培训、输出、维权“一条龙”的保证体系,强化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对农民工工资清欠、劳动合同签订、社会保险参保缴费、打击非法使用童工等进行监察,在制度上确保品牌劳务的安全有效输出。
湖北黄冈在全国创建响当当的劳务品牌,还得益于黄冈市形成的以培训推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就业促进机制。2007年,黄冈市把完成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30万、培训转移农村劳动力10万人以上的目标任务,作为“为民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目前黄冈市建立了以11所就业培训中心为主体、以76所职业技术学校为骨干、以156个乡镇培训实体为补充的培训网络。
英山县着力抓缝纫技术培训,建立了1个培训中心,18处培训基地,并与16家知名服装企业联合办班。“英山裁缝”成为宁波、东莞等服装制造地的“抢手货”,其品牌效应还辐射到周边武穴、黄梅等县市,每年向江浙一带输出培训后的缝纫工3000多人;而麻城劳动就业局与武汉有关院校合作,建立起了中部最大的海员培训基地,每年培训、输送海员3000多名。团风县劳动部门以山河建工集团为依托,定向培训砌筑技术人才、项目经理。黄冈市区职校、技校及劳动培训中心,每年培训输送机械电子类技工1.5万人。由于“黄州电工”名声在外,一些学生还未毕业就先“就业”,被用人单位提前预订。
在打造劳务品牌的过程中,黄冈市还针对不同的需求,积极引进优质培训项目,适时调整培训专业,开展“特色培训”。黄冈市陈第楼镇范家岗村的彭国名就是其中的受益者,通过两年的学习,2007年12月,他领到了行政管理学的专科毕业证,举着红彤彤的证书,他格外地兴奋:“现在我的知识补充了,创业的信心也越来越足了!”他告诉记者,自从2005年他在黄冈市黄州区的组织下参加了黄州区电大的培训,一年后他就创办了黄冈市范家岗麻纺织厂,现在厂里的效益一年比一年好,目前达到年产值2000万元,解决了当地100多人的就业。在湖北黄冈市,像彭国名这样通过培训增强创业信心的还有很多,2007年,黄冈市大力开展创业培训,着力培养“老板”级人才,先后组织了1160名有创业愿望的返乡人员参加了创业培训,1012人培训后成功创办了各类规模的企业,成了小有名气的“老板”,并创造了11270个就业岗位。此外,黄冈市还着力培育特种行业行家里手,针对黄冈市饮料型企业发展较快,奶业资源稀缺的情况,黄冈市政府制定了发展养殖30万头奶牛的规划,建立了黄冈市奶牛养殖技能培训基地,2007年10月首期奶牛养殖员培训班开学。
为了规模化地输出技能人才,加强劳务输出网络建设,使劳务品牌真正落到实处,黄冈市在市县两级建立了人力资源市场,在社区,街道建立了劳动力资源库,为使用工信息能够及时通知到村到户到人,边远地区的农户还有专人上门服务,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联动,上下贯通的就业组织网络,同时黄冈市还公开向外出务工人员承诺实行“五包服务”,即:包组织培训、包送厂到岗、包合同到人、包维权服务、包春运接送,对用工单位和务工人员从输出之日起到返乡之日止,都建立服务档案,实行全程跟踪服务。目前,黄冈市劳动就业机构已在上海、深圳、中山、宁波等经济发达地区建立劳务办事处19个,通过直接与经济发达地区、与一大批知名企业集团建立了长期的劳务协作关系,不断开拓新的用工市场,现在全国各地在黄冈市建立劳务关系的用人单位有6600多家,湖北黄冈的劳务输出品牌效应进一步凸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