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数据要素价值释放底座
当前,我国已进入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时代,迫切需要构建适应数据要素特征、发挥数据价值效用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为此,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数据局、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联合印发《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引》。
“《指引》明确了行业、区域、企业数据基础设施在国家数据基础设施中的定位,围绕数据流通利用、算力底座、网络支撑、安全防护等部署了建设任务,为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展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指明了方向。”国家数据局副局长沈竹林说。
分阶段完成建设任务
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是从数据要素价值释放角度出发,面向社会提供数据采集、汇聚、传输、加工、流通、利用、运营、安全服务的一类新型基础设施。
建设运营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是推动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保障各类经营主体依法平等使用数据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基础。2023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约为10%,数据总产量达到32.85泽字节,同比增长22.44%。但仅有2.9%的数据被保存,企业超过一年未使用的数据占比近四成,数据流通利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这就需要构建横向联通、纵向贯通、协调有力的国家数据基础设施。
《指引》提出,2024年至2026年,围绕重要行业领域和典型应用场景,开展数据基础设施技术路线试点试验,支持部分地方、行业、领域先行先试,丰富解决方案供给;2027年至2028年,建成支撑数据规模化流通、互联互通的数据基础设施,数网、数算相关设施充分融合,基本形成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规模化数据可信流通利用格局,实现全国大中型城市基本覆盖。
如何实现上述目标,国家数据局数字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司司长杜巍建议,要继续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国债资金等中央财政性资金对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引导各地区、各部门在数据基础设施规划布局、资金安排、课题研究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将带动数据流通利用以及网络、算力、安全等设施的建设和升级。据业界初步估算,数据基础设施每年将吸引直接投资约4000亿元,带动未来5年投资规模约2万亿元。
“我们将以运营机制创新为突破,激发源头活水。遵循市场规律,明确建设、运营、投资等各类主体责任,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促进央地、政企多方协同,建设好、运营好国家数据基础设施。”杜巍说。
应用取得初步成效
数据只有流通才能真正发挥价值。近年来,各行业、各地区积极开展数据基础设施建设探索,通过数场、可信数据空间、数联网、数据元件、隐私保护计算、区块链等技术路线和应用实践,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示范性的解决方案。
中国气象局利用气象科学数据共享平台,面向全球132个国家、全国21个行业提供各类数据产品,支撑保障800多项国家重点发展计划、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科技研发;农业农村部利用隐私保护计算设施实现了卫星遥感、农作物图斑等大体量、高敏感时空数据的安全、高效流通,覆盖600万户农户,完成农作物收成预测。
在济南,浪潮云与当地大数据局合作,基于分布式云基础设施,搭建城市可信数据空间平台,提供隐私计算、数据沙箱等云上服务,推动公共数据有序向社会开放。例如,济南财金集团便依托该平台开发了覆盖企业评测、贷前准入、贷后监察等全流程数据产品,实现了金融产品数据探查、企业数据标签、反欺诈准入等多个场景落地应用。
“有的地方建设了目录链、授权运营链、主体授权链、电子存证链等基础服务链,促进了政府和公共服务部门间的数据共享;还有的地方建设园区工业数据平台,融合多元能源数据,智能预测调控光伏与柔性负荷,助力园区年均减少碳排放量约13000多吨。”国家数据局数字科技和基础设施建设司副司长李建国认为,行业数据基础设施承担着促进产业上下游纵向贯通、深度赋能行业提质增效等任务,区域数据基础设施则扮演本地区公共数据归集、开发利用和安全治理等角色。
据悉,国家数据局将通过行业和区域数据基础设施广泛部署,形成多中心、网络化公共数据基础服务体系,实现“一点接入,全网流通”,促进数据要素的有序流动和充分利用;通过行业和区域数据基础设施的协同联动,加速数据在不同场景、不同领域的复用,推动各行业知识的相互碰撞,加快孕育新产品、新服务,创造新的价值;通过行业和区域数据基础设施的贯通应用,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推广数据公共服务,让广大用户能够普惠获得隐私保护计算、数据安全治理等资源和服务。
打造可信数据空间
作为数据资源共享共用的主要基础设施,可信数据空间发展备受业界关注。2024年11月,国家数据局印发《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旨在促进数据要素合规高效流通。《指引》再次提出,支持建设企业可信数据空间、行业可信数据空间、城市可信数据空间,探索建设个人可信数据空间、跨境可信数据空间。
“我国已有部分互联网平台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央国企积极开展可信数据空间建设。”国家数据局数据资源司司长张望介绍,搭建受控、可信、合规的数据流通和开发环境,可以打通企业内部单元甚至跨法人主体间数据共享的卡点,也可以吸引外部专业团队在确保数据不出域的前提下,利用好数据资源,提高创新能力。
在中国电子云数据运营部总经理宋超看来,可信数据空间汇聚多路数据资源、承接广泛主体,同时需要具备较强的安全管控能力,这对技术提出较高要求。
“我们研发的可信数据空间解决方案,兼顾了安全保护和流通效率,基于密态计算可支撑大批量数据高速传输,用于大模型训练推理等场景。”宋超告诉记者,该方案一方面能够提供通用计算、智算、数据接入统一调度的可信算力基础设施,全方位管控数据接入、传输、清洗、开发等过程;另一方面,利用中国电子云数据港已经接入的公共、行业和企业数据以及自主研发的高价值数据产品,解决数据供给不足问题,有效协同上下游企业开放资源,增强合作信任度,提高供应链竞争力。目前,方案已经在工业、食品、高端装备制造、育种等行业落地应用。
眼下,许多行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存在共性业务和数据需求,面临数据资源碎片化等堵点痛点,行业可信数据空间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新办法。
“我们调研发现,医疗健康、能源、矿产、物流、汽车、装备、纺织等行业,都在积极谋划可信数据空间建设,这也反映出市场强烈需求。下一步,国家数据局将和有关部门一起,支持建设一批行业数据空间。”张望告诉记者,在新材料方面,将通过建设新材料大数据中心,为科研机构、经营主体参与新材料研发和应用创造条件;在生态环境方面,通过可信数据空间建设,探索重点外贸产品碳足迹数据协同利用和溯源管理,推动产品数字护照、能碳协同、绿色金融等应用创新;在卫星遥感方面,通过共享数据资源,推动遥感数据赋能千行百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