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5周年观察

新华社记者 严赋憬 李力可 田金文

地处西南腹地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研究部署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表示,重庆、四川两地要紧密合作,不断提升发展能级,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

5年来,四川、重庆携手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由6.3万亿元增长至约8.6万亿元,有效助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

在突破体制障碍中推动一体化发展

连片的现代化厂房,平整宽敞的道路,繁忙有序的建设工地……四川广安与重庆渝北交界处的川渝高竹新区正加速崛起。

作为全国首个跨省域实体化运行的省级新区,川渝高竹新区肩负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的使命。如今,川渝高竹新区已建立首个跨省税费征管服务中心,开具的首张税票存根还入选党的二十大主题成就展。

5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着眼打破行政壁垒,强化区域协同,以一体化思维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

相向而行,川渝两地建立多层次、常态化合作机制,联合印发100余个政策文件,注重政策共用、事项通办,扎实开展经营主体跨区域“云迁移”登记试点,实现跨区域诉讼服务一体通办。

交通基础设施是区域协同的先行官。成渝高铁客运专线改造完成后,重庆和成都实现1小时通达,大幅缩短双城时空距离;川渝间全线建成通车高速公路达16条,高速公路网络加密织就,货运物流更为畅通,企业供应链成本有效降低。

在要素流动方面,两省市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登记赋码发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超7.5万个。协同推进川渝政务服务一体化,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联合发布“免证办”“一件事一次办”等4个清单,推出4批次355项“川渝通办”事项。

如今,成渝地区紧密串联,区域一体化进程显著提速,勾勒出一幅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壮丽画卷。

在协作创新中培育新质生产力

西部(重庆)科学城,金凤实验室与四川省人民医院共同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学部综合研究项目,正在紧张攻关。

“我们主要研究肺癌抑制性和微环境形成机制及临床诊疗策略,以支持和开发新靶向药物或新抗体。”过去一年多来,金凤实验室兼职课题负责人、四川省人民医院肿瘤研究所所长许川频繁往返于成渝两地,既在实验室带团队科研,也回成都医院开展临床诊疗。

5年来,两地紧密协作,共同搭建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和创新载体,两地落地建设的国家大科学装置、全国重点实验室数量分别达到11个、30个。

更广泛的创新协作正在启动。在川渝,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正呈现深度融合态势。2024年前11个月,川渝两省市共建科技创新联盟50余个,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增长26%。

依托各自优势资源,川渝两地注重优势互补,产业合作不断深化,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共同推动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每天,数百辆氢燃料电池车辆穿梭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各城市间——这是“成渝氢走廊”启动建设3年多以来,氢能产业在两地蓬勃发展的缩影。目前,两地已聚集了氢气制储运加用上下游200多户企业及科研院所。

数据显示,当前,川渝两地已建成我国第三大汽车产业集群,拥有45家整车企业和1600多家配套商;两地2024年前三季度电子信息产业规模约2万亿元,微型计算机设备产量占全国比重超过三成;重庆、天府数据中心集群加快成势,两省市数字经济企业达1.85万家。

在高质量发展中塑造新优势

西部陆海新通道重庆无水港运营调度中心,班列订单、订舱、开行量等各项数据,24小时不断更新在大屏幕上;港口上,运载集装箱的卡车不断进出闸口,一派繁忙景象。

这样热火朝天的景象,每天都在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沿线城市上演。陆海新通道运营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太平介绍,西部陆海新通道目前辐射国内18个省区市73个城市的156个站点,通达全球126个国家和地区的548个港口。

5年来,两地对外开放通道持续拓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建设,开通中泰、中越、中缅班列,共同做强中欧班列(成渝)品牌,实现运营标识、基础运价、车辆调拨“三统一”,运营质效持续提升。

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畅通发展,也让两地经济、民生交往更加紧密,为两地百姓高品质生活奠定了基础。

在重庆解放碑商圈的陆海新通道国际消费中心,来自日本、泰国、俄罗斯、意大利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个进口商品,整齐摆放在货架上。在这里,市民可实现一站式“买全球”。

商圈里全球商品供给,满足着人民群众的多元化消费需求,成为双城经济圈打造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的一个缩影。

5年来,川渝两地教育医疗养老合作更加密切,实施教育协同发展行动,结对共建“双一流”学科65个,2300多家医疗机构实现电子健康卡互认,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161项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联合打造川渝“银发经济”产业园。住房公积金异地转移接续实现全程网办,在全国率先实现川渝全域全类别户口迁移“一站式”跨省通办。

绿色发展蹄疾步稳。川渝携手共同完成“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营造林超1000万亩,建立长江流域川渝横向生态补偿机制,长江干流川渝段水质稳定达到II类,建成45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两省市碳市场累计成交近9000万吨。

通过不懈努力,一幅生态优美、生活便利、文化繁荣、人民幸福的美好画卷正在成渝地区展开。

(新华社北京1月8日电)

2025-01-09 新华社记者 严赋憬 李力可 田金文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5周年观察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307249.html 1 <p> 共同唱好新时代西部“双城记”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