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实农业科技创新后备军
现代农业不再靠天吃饭,科技发挥了巨大作用。是否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创新队伍及后备军,关系着我国能否以农业科技支撑乡村振兴事业可持续发展。加强对农业科技创新后备军的培养,必要且紧迫。
农业科技创新后备军是由农业科技专业大学生、科研团队、技术工人以及相关支撑力量构成的群体。这些人员具备扎实的农业科学知识和技术能力,能够在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应用及农业生产中发挥关键作用,满足农业发展的长期需求。近年来,通过政策引导和基金支持,我国农业科技创新和后备军力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农业科技创新迈进世界第一方阵。2024年我国启动了“十百千万”农业后备人才培养工程,计划10年间重点培养1万名学生,从种业逐步扩大到植保、土肥、农机、智慧农业、节水、加工、流通、国际贸易等专业领域,贯穿整个农业产业链。
眼下,农业科技创新后备军储能还不够充足。例如,现有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年龄结构老化,新进人员较少,尤其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和新兴技术领域更是如此;又如,一些农业科技人员缺乏实战经验和创新能力,存在“产学研”脱节的问题。对此,应从多个角度施策,培育更多专业人才。
一方面,构建合作机制,搭建实践平台。建立稀缺人才定向招引机制,培育引进一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尤其是可以突破农业科技瓶颈的“关键少数”人才。健全人才激励评价机制,优化科研创新生态,激发农业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推动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深度合作,发挥导师在科研引领方面的作用,构建诸如学业导师、实践导师、科研导师等工作机制,形成农业科创合力。通过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建立创新基金、创业孵化器、实习基地、技术推广中心等,设立青年人才科技创新“第二课堂”,激励青年人才走进田间地头,助其创新想法转化为实际项目,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另一方面,实施青年农业科技创新后备军培养计划,为乡村振兴储备力量。该计划在团队人员配备、资源共享、经费投入等方面相对持久、稳定,能够促进某一领域真正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例如,农业农村部组织的“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已建立起一支学科专业布局合理、整体素质能力较高、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高层次农业科研人才队伍,一些科学家成为我国动物育种、动物医学、作物育种、植物保护、智能信息等领域的战略科学家。储备农业科技顶尖人才,还应提前布局、长周期培育,通过实施青年农业科技创新后备军培养计划,发挥团队“传帮带”作用,让一批青年成长为农业科研杰出人才,并带动下一批青年成长,充实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