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形象工程需挖“病根”
纠治形象工程首要的是找准病灶,其实质是形式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祛除“病根”,还需标本兼治的新药方,要打好思想“预防针”,优化考核“评价表”,加大监督“强化剂”,开出治本“长效药”。
近日,多地发文揭批新形象工程,直指新形象工程超出地方财政承受能力,导致大量资金被挪用,造成资源浪费,引发关注。形象工程是个饱受诟病的老问题,经过多年严格治理,已取得很大成效。不过,如今新形象工程有取代旧形象工程、成为一些地方所谓“民生工程”的迹象。
何谓新形象工程?一是忽视当地实际,打造与资源禀赋不符的“城市名片”;二是打着为民谋福祉的幌子,建设收益甚微的“民生项目”;三是为追求短期拉动效益、盲目上马的大型景观项目;四是耗费大量财政资金统一商铺招牌、墙面修复、建造牌楼的面子工程等。
这些新形象工程是一些地方在财政吃紧的情况下,仍然在搞的非必要、非急需项目,而且形式隐蔽、名目巧立、迷惑性强。它们大多披着民生工程、城市名片、数字化建设、文明城市创建等外衣,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老套路,劳民伤财、脱离实际,加剧地方财政负担、浪费公共资源、损害群众利益。
为纠治部分地方搞新形象工程的问题,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列出八方面纠治重点,要求地方基层结合实际部署开展自查和整改整治。许多地方积极行动,对号入座,整治所谓的“民生项目”“城市名片”,取得一定效果。
新形象工程的纠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如果仅仅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容易陷入被动,疗效不佳还易复发;如果简单粗暴地“一刀切”,又可能忽略新形象工程产生的土壤。纠治新形象工程首要的是找准病灶,其实质是形式主义,根源是政绩观错位。
祛除“病根”,还需标本兼治的新药方。一是打好思想“预防针”,树立正确政绩观,筑牢防范“政绩冲动症”的堤坝。二是优化考核“评价表”,完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树立高质量发展目标考核导向,坚持分层分类差异化考核,强化对务实担当干部的正向激励。三是加大监督“强化剂”,紧盯“关键少数”,聚焦关键领域和重大项目,加强前端审计监督,做好源头规范管理;健全联合监督检查机制,深化纪检监察、巡视巡察与审计、财会、统计等监督贯通协调;强化数字赋能监督。四是开出治本“长效药”,先立后破、标本兼治,完善细化对新形象工程的惩戒机制,既严肃查处新形象工程问题,又防止问责泛化、简单化,更好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担当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