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序推进风光大基地建设
风光大基地为绿色转型注入强劲动力的同时,也遇到了成长的烦恼。由于配套送出线路建设滞后、本地消纳能力不足等原因,部分大基地项目并网消纳瓶颈突出,利用率不足。为推动风光大基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有必要作出一系列针对性制度安排。
日前,在甘肃省兰州市召开的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释放重要信号,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有序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电力外送通道规划建设,加快重点行业清洁能源替代。与此前更多要求“加快”“加强”建设风光大基地不同的是,如今更加强调“有序推进”,这意味着什么?
建设新能源大基地是我国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2021年10月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我国正式提出将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加快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此后,我国加大了大基地建设力度,先后下发了三批大基地项目清单。根据规划,到2030年,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光基地总装机容量要达到4.55亿千瓦。
在后续发布的多个政策文件和相关会议中,多以“加大力度规划”“加快推进”“加强建设”等词来强调风光大基地的重要性。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继续提出,加强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外送通道建设。目前,第一批项目全部开工部分建成并网,第二批、第三批项目也在陆续推进。
为何现阶段要对风光大基地建设提出不同要求?因为大基地为绿色转型注入强劲动力的同时,也遇到了成长的烦恼。由于配套送出线路建设滞后、本地消纳能力不足等原因,部分大基地项目并网消纳瓶颈突出,利用率不足。全国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中心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蒙西、蒙东、辽宁、吉林、黑龙江、甘肃、青海、新疆、西藏风电利用率低于95%;在光伏发电利用率方面,甘肃、青海、新疆和西藏均未超过95%。重点建设区域出现新能源利用率下滑态势。
《国务院关于2023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指出,新能源开发利用缺乏统筹。部分地区不顾自身消纳、外送和配套保障能力上马新能源项目,个别已投产项目自2021年以来已累计弃电50.13亿千瓦时。50个“沙戈荒”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碎片化”。401个子项目中,有385个单体规模小于要求的100万千瓦,增加了配套电网建设与并网难度。
“有序推进”体现了党中央对风光大基地建设节奏的精准把握,以及对发展质量的高度重视。规模和质量就像天平的两端,稍有不稳,能源转型的天平就会倾斜。在风光大基地建设中,既要保持一定速度,又要确保建设质量和效益,避免盲目扩张和资源浪费。为推动风光大基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有必要作出一系列针对性制度安排。
加快推进新能源配套电网项目建设。随着技术不断进步,新能源项目建设周期普遍在半年至1年之间。但电网工程投资大、纳规慢、周期长,与新能源项目开发建设时序难以匹配。由于送出通道无法同步建成,降低了发电项目经济性,影响了企业投资信心。接下来应更好地规划电网建设时序和布局,确保电网设施与风光项目同步建设与协调发展,提高电网对清洁能源的接纳、配置和调控能力。
合理建设利用好调节电源。由于电力系统调节支撑能力不足,一些已建成外送通道利用率明显偏低,出现了边建边浪费的现象。应切实提升新能源并网性能,根据新能源增长规模和利用率目标,明确新增煤电灵活性改造、调节电源、抽水蓄能、新型储能和负荷侧调节能力规模,积极推进系统调节能力提升,从根本上解决新能源发展所需的调节性、基础性、支撑性和保障性电源问题。建立有利于调峰电源建设的激励机制,将风光大基地的“不可控”变为“可控”。
加快全国统一电力大市场建设。我国风光资源分布不均,小区域内电力资源错配问题,如果放到全国大范围内优化配置,就能得到有效化解。需充分发挥电网资源配置平台作用,加快建设与新能源特性相适应的电力市场机制,推动跨省跨区电力市场化交易,拓展消纳范围。
在“有序推进”要求下,风光大基地建设将进入全新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持续推进,风光大基地建设和运营,将更加智能化、高效化和绿色化,为构建清洁低碳能源供应体系、推动能源转型作出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