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开江破解种稻增收难
秋日开江,稻丰蟹肥。“今年小龙虾卖了七八十万元,大闸蟹国庆期间出售,肯定比小龙虾的收益还高。”秋收时节,四川省达州市开江县任市镇村民卢友伦家的百亩稻田不仅稻谷丰收,虾蟹“副业”更是收获满满。
在开江县,像卢友伦一样感受到丰收喜悦的农民比比皆是,这得益于开江县开创的“稻田+”“果林+”等农业产业新模式。开江县通过发展“一田两用”稻渔综合循环种养,完美破题传统农业“增收难”困局。
模式新
卢友伦是种田的行家里手,靠着勤劳双手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成了村里名副其实的“万元户”,但传统种植方式难以为继,各种风险难以把控,于是他和许多村民一样,不得不外出务工。
10年前,卢友伦有了一定的积蓄,返乡创业的梦想终于变成现实。在县里包村领导、镇村干部以及专家团队的支持下,成功流转土地400余亩,与当地村民一起踏上了县里开展的“稻田+”综合种养的探索之路。在上海海洋大学水产研究所、四川省农科院等专家现场帮助下,集生态修复与养殖于一体的稻蟹微生态养殖模式试验成功。2017年,一场稻田经济的“绿色革命”在全县全面展开。
如今,开江依托全县近40万亩优质稻田,实施“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已成功创建富有特色的“稻渔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了综合服务与科技创新中心、平坝“稻田+”高效生产区、丘陵虾蟹饲料原料种植区、现代农产品加工物流园、百里稻香田园乡村休闲康养环线的“一心、两区、一园、一环”的“稻田+”产业集群。
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开江稻渔综合种养蓬勃发展,产业规模日益壮大,种养技术更为成熟,走出了一条具有开江特色的生态产业发展之路。
效益好
“稻田+”综合种养既抓养殖“副业”又重粮食“主业”。“稻虾、稻蟹”的粮食产量每亩不低于500公斤,“稻渔”轮作不低于每亩600公斤,综合亩产达到535公斤。
随着新技术的进一步推广运用,“稻田+”模式不断取得新进展。据开江县稻渔现代农业产业园负责人曾斌介绍,在产业园目前已建成集中连片标准化基地面积17万多亩,较2022年增长29.4%,其中“水稻+虾蟹”11万多亩,“水稻+油菜”6万多亩,形成了“稻田+”产业集中集聚生产区。产业园年产稻谷超9万吨、虾蟹产品超1万吨,产业园农业总产值超22亿元。
种稻养虾,效益翻番。开江创新制定“以渔养稻、以水养鱼、稻鱼共生”生态种养标准,全域推进标准化生产,形成了以“种草、投螺、挂蚌、调水、稀放、配养”为核心的稻虾沟田、稻虾平田、立体生态循环养殖三种养殖技术模式,亩均产值达1.2万元,实现“千斤粮、万元钱”目标。
品牌化
“现在种田轻松得很,用手机就能管理上千亩。”开江县三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廖小将说,在开江,“数字农业”“指尖上的农业”让业主们降低生产管理成本的愿景成为现实,同时缓解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2023年8月,开江启动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围绕乡村产业发展、数字乡村发展、乡村人才振兴、乡村治理四个方面,实施18个项目,已初步实现“园区数字化、产业绿色化、全程机械化、服务社会化、品牌高端化”。
他们在试点区实施“稻田+”产业示范区建设、“稻田+”产业链数字提升、农田水利数字化管理、“稻田+”水肥一体化改造、“稻田+”物联网设施建设等项目,通过农政端、农户端、商户端形成耕、种、防、收、烘、销全链条数字管理系统,提高了生产效率。
以“开江田品”区域公用品牌为引领的品牌体系初步形成,成功培育巴粟香米、稻蛙香米、开江贡米等5个大米品牌,“稻田+”有机鱼、开江水产等3个水产品牌,“开江大闸蟹”“开江小龙虾”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开江稻渔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024年总产值预计超67亿元,较2022年增加约三成,主导产业产值可达48亿元,园区内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约3.4万元。
开江县委书记庞佑成表示,开江县将推进标准化、技术化、品牌化建设,在“打造特色农业、推动产品转化、农旅深度融合、城乡融合发展”方面全力争先示范,持续擦亮“鱼米之乡·虾蟹之都”特色农业样板区、“集群集链·集成集聚”全产业链典型县、“田城开江·诗与远方”田园旅游目的地、“田城相映·城乡互融”统筹发展先行区四张标志性名片,增强产业园区辐射作用,让更多农民增产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