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盾构机的“老师傅”
黝黑的皮肤、浓密的头发、不算高的个头,鼻梁上架着一副黑框眼镜,言谈举止中透露着儒雅和知性。这是中铁工程装备集团(天津)有限公司车间主任邓景川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邓景川今年35岁,已是拥有17年工龄的“老师傅”,曾荣获第三届“滨海工匠”提名奖等荣誉。自参加工作以来,邓景川扎根一线、攻坚克难,深入研究盾构技术,先后参与制造了百余台盾构机。
“遇到问题善于分析研判,胆大心细、技术过硬。”说起邓景川,他身边的人无不竖大拇指,都称赞他实干、有技术。
2007年,邓景川进入中铁隧道装备制造公司(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前身),成为盾构机项目组的一名生产人员。
为熟练掌握各项技能,邓景川潜心学习,拿出比别人多一倍的时间来锤炼自己。一方面,他天天跑现场,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现场维护、技术改造等工作经验;另一方面,他抓紧一切业余时间学习专业知识,琢磨怎么优化机器控制系统等。凭着执着的毅力和精益求精的态度,他快速成长为班组的技术骨干。
“中国中铁一号”国产盾构机顺利下线,用于天津地铁3号线施工,这是我国第一台拥有全部自主知识产权的盾构机。邓景川告诉记者,“中国中铁一号”盾构机需要下穿天津市著名景点,如果在施工过程中稍有闪失,会对地面古旧建筑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这就需要严格把控盾构机的制造质量。
在现场督导盾构机生产组装时,邓景川一丝不苟地检查每一道焊缝是否饱满,是否符合要求。遇到含有沙眼、气孔的焊缝时,他要求焊接工人现场返工。邓景川每天往返于工地和井下,在每一个看似普通又繁琐的环节上,不厌其烦地反复确认和检查。
回忆起“中国中铁一号”盾构机顺利完成的那个时刻,邓景川至今仍难掩激动:“这不仅是我加入公司的第一个项目,更是我国高端装备制造里程碑式的时刻。”
对待工作,邓景川有一股“犟”劲,遇到难题爱钻研,善啃“硬骨头”。2017年,中铁装备集团在天津成立了专业从事盾构机制造的子公司,邓景川申请从总公司调入天津分公司。面对新公司简陋的生产条件,中铁工程装备集团(天津)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龙说:“由于厂房是租的,存在面积小、施工条件差等诸多挑战,现场生产频繁受阻。邓景川不断进行协调沟通,在简陋的施工条件下顺利完成盾构机组装,确保两台新机下线。”
2018年,适用于青岛地铁八号线的盾构机,在井下作业期间需要进行维修和保养。虽然井下闷热潮湿,脚下的积水已经没过脚踝,但艰苦的施工条件并没有影响邓景川完成工作的决心。邓景川和多名徒弟在井下连续工作多日,反复优化方案,创新维修方法。在团队人员共同努力下,盾构机终于顺利向前推进。
谈到邓景川,中铁工程装备集团(天津)有限公司车间一线技能工人渠晓亮说:“他工作起来像‘拼命三郎’,在钻研技术难题时经常会忘了时间。”
近年来,邓景川在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的同时,很注重培养年轻同事。邓景川将自己积累多年的技艺倾囊相授,向青年员工详细讲授业务知识,耐心答疑解惑,力争讲清讲透每个知识点、关键点。“我愿将自己掌握的各项技能都教给他们。”邓景川说,每位徒弟的性格和特长都不同,他就因材施教,想办法激发每一个人的潜能。
精益求精、专注一事,将一件事做到极致,这是邓景川对自己的要求,也是他给青年员工的要求。“邓景川师傅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态度,深深感染了我,对我今后的工作有很大帮助。无论在何种岗位、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需要这种精神,我会在工作中不断将其传承下去。”邓景川的徒弟说。
随着国家工程建设的需要,对装备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对盾构机的制造也提出新挑战。邓景川深知,面对越来越大的国内外竞争压力,保持技术创新的能力和勇闯难关的毅力尤为重要。未来,他和团队将继续在一个个项目中磨砺技术,为我国的装备制造业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