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先行打造开路先锋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的服务性行业。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建成了交通大国,正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交通先行、创新引领、交通天下,交通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路先锋,为支撑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美好愿景发挥了重要作用。
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日益完善
9月15日,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综合交通枢纽全面达到竣工条件。中铁建工集团该项目总工程师吴强介绍,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综合交通枢纽,是全国首个落实空铁(轨)换乘流程优化的综合客运枢纽,汇集了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交通方式。如今,全国各地几乎每天都有交通建设项目取得重大进展的消息传出。
交通的发展状况与国家发展紧密相关。在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交通运输面貌十分落后。当时,全国铁路总里程仅2.18万公里,还有一半处于瘫痪状态,能通车的公路仅8.08万公里,民用汽车5.1万辆,民航航线只有12条,主要运输工具还是畜力车和木帆船等。
要想富,先修路,我国几代人付出了不懈努力。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先后建设了青藏公路、武汉长江大桥、京沪铁路、首都国际机场等重大项目,改变了落后闭塞的交通状况。20世纪90年代后,国家将加快交通运输发展作为重要战略目标,交通运输投资持续加大。1996年至2012年,全国交通运输业投资年均增长18.1%。
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通运输体系进一步完善,服务质量不断提升,2013年至2023年,全国交通运输业投资年均增长8.1%。其中,道路运输业投资年均增长10.1%,航空运输业投资年均增长7.3%,铁路运输业投资年均增长4.3%,水上运输业投资年均增长3.2%,全国形成了以铁路为骨干,公路、水运、航空等多种运输方式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
9月14日,随着龙龙高铁梅州西至龙川西段开通运营,中国铁路营业里程突破16万公里,其中高铁超4.6万公里,分别较2012年年底增长64.2%、392.2%。100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实业计划》中提出的拥有10万英里(约16万公里)铁路的梦想,已然成为现实。
不只是铁路,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543.68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18.36万公里;内河航道通航里程达12.82万公里,其中三级及以上航道通航里程达1.54万公里;港口生产性码头泊位达22023个,其中万吨级及以上码头泊位达2878个;民用运输航空机场总数259个,其中年旅客吞吐量千万人次及以上的运输机场数量达38个,货邮吞吐量万吨及以上的运输机场达到63个。
随着数量的增长,我国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也日益完善,各区域内外交通更加便捷。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形成;覆盖粤港澳大湾区11个城市的立体交通网络越织越密,“轨道上的大湾区”加快推进,“1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从香港到珠海、澳门车程仅需30分钟……
交通运输部部长李小鹏介绍,我国综合立体交通网总里程已突破600万公里。其中,“6轴7廊8通道”主骨架已经基本成形,覆盖全国超过80%的县,服务全国90%左右的经济和人口。
智能化绿色化程度不断提升
巨龙奔驰,云端筑路,万桥飞架……近年来,中国桥、中国路、中国港、中国高铁等成为亮丽的中国名片,科技支撑交通运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在铁路建设方面,沪渝蓉高铁是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沿江高铁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线控制性工程——崇太长江隧道施工过程中,我们以智能建造为重点,建成了国内首套全数智化管片生产线,实现管片钢筋笼加工、入模、模具清理、喷涂脱模剂、浇筑、振捣、抹面、蒸养、水养、存储等全工序互联互控。”中铁隧道局崇太长江隧道项目设备副经理王燚说。
在公路建设方面,9月15日,沪昆高速梨东改扩建项目全线拓宽幅桥梁工程、路基工程、防护工程基本完成。江西交投集团梨东改扩建项目办工程处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路面智能数字摊铺施工中,采用了自主创新的3D摊铺、全自动测温测厚等技术,3D摊铺通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激光控高系统,全面立体地控制摊铺平面精度和高程精度,实现摊铺厚度及平整度的智能精准控制。
在水运建设方面,9月16日,由中国铁建投资集团牵头,中铁十六局、中国铁建港航局参建的全国首个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运营的江苏盐城黄沙港国家中心渔港码头正式启用。据介绍,此次港池码头启用,新增16座可同时停泊4艘渔船作业的现代化码头,成为国内首个同时实现加油加冰的码头,未来可实现渔船智能调度停靠、渔获智慧分类与数字计量、渔获质量溯源、渔港多元数字融合与信息化等,标志着我国渔业码头现代化进程迈出了坚实一步。
交通建设者通过不懈努力,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关,一个个难题迎刃而解,交通建设能力水平不断迈向高端。高铁工程代表了中国工程的速度,以港珠澳大桥为代表的中国桥梁工程代表了中国工程的跨度;高速、高寒、高原、重载铁路施工和特大桥隧建造技术迈入世界先进行列,离岸深水港建设关键技术、巨型河口航道整治技术、长河段航道系统治理以及大型机场工程等建设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城市信息模型(CIM)、建筑信息模型(BIM)、大数据、智能化、移动通信、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能力不断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在夯实技术根基的基础上,智能化绿色化程度不断提升。智能铁路、智慧公路、智慧航道、智慧民航、智慧邮政等建设步伐加快,国产首艘大型邮轮投入使用,C919大飞机实现商业运营,CR450动车组深化研发,新能源车在城市公交车中的比重达到77.6%,已经建成和在建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规模均居世界前列……
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交通运输部数据显示,今年中秋节假期,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达62956.4万人次,日均20985.4万人次,比2023年同期日均增长31.1%。其中,铁路客运量4257.3万人次,水路客运量198.1万人次,民航客运量506.9万人次,公路跨区域人员流动量57994万人次,群众的节日交通需求基本得到了满足。
进入新世纪,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通行业发展更加强调建设人民满意的交通,人民群众出行更加舒适便捷,货物运输更加顺畅高效,向着“人享其行、物畅其流”的美好愿景持续迈进。
在粤港澳大湾区,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广深港高铁等系列民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北上南下“双向奔赴”,人流、资金流、物流相互交织,粤港澳大湾区日益呈现出联通交汇的新景象;在革命老区,昌赣高铁开通运营后,借助昌九、合福、沪昆铁路融入全国快速铁路网,结束了赣北与赣南中央苏区无动车组通行的历史,有效促进沿线革命老区脱贫致富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在偏僻山乡,81对“慢火车”仍每日穿行在群山之中,以最低1元的票价,载着山区群众和他们的菜蛋禽畜行驶在希望的土地上。
高速公路里程遥遥领先,高速铁路独占鳌头,交通装备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智慧交通发展步伐加快,这些都为群众带来了更好的出行体验。除此之外,我国交通领域还有一项惠及亿万群众的超级工程,就是农村公路。相较于城市,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交通基础设施落后,亟需补上短板弱项。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改一条溜索、修一段公路就能为群众打开一扇增收的大门。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交通行业大力推动“四好农村路”建设,为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农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农村公路成为群众家门口的致富路、幸福路、连心路、振兴路。
在“建好”方面,目前全国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都通了硬化路。10年来,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50万公里。截至2023年年底,全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460万公里。在“管好”方面,建立健全农村公路管理体制机制,有农村公路管理任务的县级行政单位实现了“路长制”全覆盖;在“护好”方面,实施农村公路危桥改造6.3万座、安全生命防护工程130万公里。在“运营好”方面,目前全国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都通了客车,特别是农村的客货邮融合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开通客货邮融合线路1.1万余条,农村客运客车年代运邮件快件超过2亿件,此外,城乡交通运输均等化服务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回首过往,我国交通行业在基础设施、网络布局、邮政服务、客货运输、科技创新、低碳发展、国际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眺望前路,面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交通行业持续用力,脚步不停,努力提供更为坚强有力的服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