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中非经贸合作高质量发展
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中非之间的经贸合作具有极强互补性。在双方领导人共同引领和推动下,中非经贸关系向纵深发展,经贸合作保持强劲活力,不断取得丰硕成果,中国已连续15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近日,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在北京举行,为进一步深化务实合作、促进共同发展汇聚更多正能量。本期特邀专家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研讨。
中非合作稳中有进亮点纷呈
中非双边经贸合作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肖皓(湖南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中非经贸合作研究院执行秘书长):新中国成立以来,中非经贸合作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深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持续优化,展现出蓬勃活力与韧性,不仅推动中非经济持续增长,也为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奠定坚实基础,为全球范围的南南合作树立了良好典范。中非经贸合作大体分为4个发展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80年代,中非开展政治互信下从无到有的经贸合作,中国援建坦赞铁路是典型代表。
第二个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到上世纪末,中非经贸关系持续深化。贸易互补在中非经贸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入对方市场,中国对非洲国家投资规模逐步扩大,合作领域不断拓宽,对助力非洲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个阶段以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为标志,通过建立中非集体对话与合作机制,推动经贸关系深入发展。中国在长期合作、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基础上,不断出台新的经贸举措,如给予与中国建交的非洲最不发达国家部分对华出口商品零关税待遇、设立中非发展基金、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等,中非贸易、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金融、旅游等领域合作逐步拓展,形成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格局。2000年中非贸易额约为100亿美元,2008年突破1000亿美元,2013年突破2000亿美元,出口商品从初级产品转向机械设备、汽车等机电产品。
第四个阶段是党的十八大至今,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启了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时代,经贸合作从量的积累步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新阶段。中国连续15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地位,非洲是中国第二大海外承包工程市场。除了传统领域,双方还共同促进绿色发展、数字经济、新基建、金融服务等新兴领域合作。
2023年,中国海关总署首次发布“中国—非洲贸易指数”,2022年较2000年提升约10倍,彰显中非贸易快速向好的发展趋势。中非贸易合作稳中有进,亮点纷呈。
一是中国对非出口结构不断升级。2023年,中非贸易额达到历史峰值2821亿美元,同比增长1.5%,展现强劲韧性。其中,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对非出口同比增长291%、109%、57%。二是贸易渠道不断拓宽。非洲农产品输华“绿色通道”等举措落地见效,肯尼亚的牛油果、坦桑尼亚的芝麻、塞内加尔的花生、南非的鲜梨进入中国市场,“西柚换建材小商品”的易货贸易模式持续升级。三是新的贸易模式不断涌现。拓展“丝路电商”合作、举办非洲好物网购节、实施非洲“百店千品上平台”行动、在非设立海外仓等举措持续推动中非数字贸易发展。四是地方合作正成为中非务实合作生力军。例如,湖南依托中非经贸博览会、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两大国家级平台,加速建设“海陆空”立体化国际物流大通道,推进“海外仓+市场采购+风险补偿”试点,以机制创新打造合作高地。五是中非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不断增强。中国已成为非洲第二大农产品出口目的国,自非进口农产品金额连续7年正增长,2023年坚果进口量同比增长130%,对促进非洲国家就业和农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今年前7个月,中国对非洲中间品贸易同比增长6.4%,占中非进出口总值的68%,助力非洲工业化和经济多元化进程。非洲关键矿产品进口也为中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当今世界正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中国和非洲为代表的“全球南方”蓬勃发展,中非合作不断向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发展,为推动中非经贸合作向更高水平迈进注入新动力。
首先,经济结构高度互补为贸易合作提供长久动力。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是全球自然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正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国拥有完备的制造业体系,正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经济互补性强将为中非区域价值链深入合作奠定坚实基础。其次,中非合作论坛引领、带动中非贸易高质量发展。从“十大合作计划”到“八大行动”再到“九项工程”,为中非贸易提供了清晰的发展路线图,并通过具体措施有效促进双方贸易增长与多元化。最后,多样化合作不断释放贸易潜力。中非经贸博览会、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中非双多边交流合作机制等为双方经贸深度合作带来新机遇,有利于加快探索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随着全球经济数字化转型加速,中非合作向数字经济、金融科技、电子商务等新兴领域拓展,内容和形式进一步丰富,增强了双边经贸合作的活力与韧性。
助推非洲经济社会绿色转型
绿色发展是中非合作“八大行动”“九项工程”的组成部分,中非绿色合作成效如何?
张忠祥(上海师范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中非合作不仅实现了互利共赢,而且发展理念也是相通的。绿色合作已成为中非合作的新亮点,是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议题。
面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挑战,近年来,非洲国家积极推动绿色能源转型,实施温室气体减排行动,增强绿色发展能力。非盟《2063年议程》提出,提升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非洲地区发展的重要目标。2019年,非洲开发银行宣布不再为煤炭项目提供资金,重点关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2021年非盟启动《绿色复苏行动计划(2021—2027)》,54个非洲国家一致同意实施绿色复苏计划,致力于推动低碳、可持续性及包容性的经济发展。2023年,非洲领导人在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呼吁全球加大力度应对气候变化,并启动“非洲绿色工业化倡议”。
非洲国家积极行动,通过逐步淘汰化石燃料、加大清洁能源投资,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超过70%的非洲国家将发展清洁能源和清洁农业列入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自主贡献行动。尼日利亚出台国民光伏扶助计划,为偏远地区提供清洁电力,预计将有约2500万人从中受益。南非鼓励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提出在2030年前将煤电占比降到48%,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目标,并于2024年宣布成立气候变化应对基金,以支持早期预警系统的发展,提高基础设施在极端天气事件下的气候适应能力。
非洲为什么要走绿色发展之路?一方面,自1995年以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已召开了28届,发展绿色经济、推动节能减排、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全球大势所趋。另一方面,非洲碳排放少(不足全球碳排放量的5%)却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大,气候变化导致洪水、旱灾和飓风等自然灾害频发,对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带来严峻挑战。据估计,气候变化每年给非洲带来70亿美元至150亿美元经济损失,绿色发展是非洲经济转型的内在需要。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大力推动与非洲国家开展绿色合作。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首届部长级会议强调大力推动中非在环境领域的合作。中国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在中非合作论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等框架下,着力构建中非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十大合作计划”“八大行动”“九项工程”对此均有专题部署。例如,“九项工程”之一的“绿色发展工程”提出,中国将为非洲援助实施10个绿色环保和应对气候变化项目,支持“非洲绿色长城”建设,在非洲建设低碳示范区和适应气候变化示范区。2021年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期间,中国同53个非洲国家和非洲联盟委员会共同发表《中非应对气候变化合作宣言》,强调建立新时代中非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绿色合作也是《中非合作2035年愿景》的重要内容,中国支持非洲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绿色金融,促进可持续自然资源管理,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可再生资源利用水平,增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能力,建立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
在绿色能源领域,中国积极对接非洲水电、风电、光伏及地热发电等项目,推动当地绿色能源转型。迄今,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中国对非已顺利实施上百个清洁能源和绿色发展项目,助力非洲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中非共和国光伏电站、南非德阿风电站、肯尼亚加里萨光伏电站、卢旺达那巴龙格河二号水电站等,成为当地发展清洁能源的标志性项目。以中非共和国首座光伏电站——萨卡伊光伏电站为例,得益于该项目,首都班吉约2/3的家庭能用上电,限电时间也大为缩短,有效缓解了电力短缺状况。在南非北开普省,中国龙源电力集团南非公司运营的德阿风电项目每年发电量超7.5亿千瓦时,减排二氧化碳约70万吨。
在绿色交通领域,中国电动汽车出口非洲,并与非洲合作生产电动汽车,为当地节能减排作出贡献。汽车尾气是非洲城市重要污染源,多国政府出台政策支持电动汽车产业发展,降低进口关税,促进电动汽车本土化研发生产。预计2027年非洲电动汽车市场规模将达214亿美元,中国车企选择在非洲投资兴业,扩大与当地企业在电动汽车领域合作,助力非洲汽车产业电动化转型以及绿色交通发展。同时,在绿色基建领域,中非关注智慧城市建设项目,以及低能耗建筑等绿色工程实施情况,助力非洲低碳建筑发展。
中国是非洲绿色转型的重要合作伙伴,未来推动非洲绿色发展,需在考虑当地实际情况的同时,敦促发达国家落实对发展中国家的承诺,尤其是在资金和技术转让方面。
投融资合作提质升级走深走实
投融资合作是中非合作最大亮点之一,近年来取得了哪些重大成果?
武芳(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对外投资合作研究所所长):投融资合作是中非经贸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大亮点之一。长期以来,中国聚焦非洲经济发展面临的资金短缺、产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才技术能力有待提高等核心问题,为其提供多元化融资支持。中非双方不断探索互利共赢新模式,为推动贸易和投资合作优化升级,助力发展共进、利益共融、产业共促、生态共建发挥了重要作用。
多年来,中国以发展援助、直接投资、信贷、证券融资等方式,通过打造多个投融资平台,推动中非投融资合作多元化发展。发展援助方面,通过无偿援助、无息贷款和优惠贷款等资金支持,援建公路铁路、电力、医疗、体育场馆和学校等基础设施,并为当地培训了大量人才。直接投资方面,截至2023年底,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超过400亿美元,是非洲最主要的外资来源国之一。投资建设的经贸合作区覆盖农业、加工制造、商贸物流等行业,为非洲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证券融资方面,2023年,埃及在中国银行间市场成功发行35亿元人民币可持续发展熊猫债,用于符合埃及《可持续主权融资框架》的专项可持续性支出,实现了非洲地区熊猫债零的突破。
投融资平台方面,中非合作论坛设立了中非发展基金、非洲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贷款、中非产能合作基金、中非开发性金融专项资金等,推动投资合作提质增效。截至2023年底,中非发展基金累计对39个非洲国家投资决策73亿美元,撬动中国对非投融资316亿美元,涉及基础设施、绿色发展、数字创新、农业民生等重点领域。截至2024年2月,非洲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贷款已签约36亿美元,发放贷款30亿美元,支持32个非洲国家的“小而美”民生项目。中国人民银行与非洲开发银行2014年成立20亿美元的非洲共同增长基金,截至2023年9月,基金规模的83%已批准使用。
面对国际国内环境发生的深刻复杂变化,中非投融资合作不断提质升级。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呈现数字化加速、绿色化转型态势,中非投融资合作逐步向数字化和绿色化发展。数字合作方面,中国企业在数字基础设施、电商平台、移动支付、云服务等领域开展对非投资合作。移动支付平台OPay面向尼日利亚、埃及等国客户提供支付、数字钱包等金融服务,并提供基于大数据的创新金融科技解决方案;阿里云在肯尼亚、南非、摩洛哥等地设立服务器地址,为当地企业和用户提供稳定可靠的云计算服务。绿色合作方面,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领域投资布局加快。2021年,中国东风公司与埃及纳赛尔公司合作制造出本地化比例高达58%的电动汽车“E70纳赛尔”。2024年,贝特瑞年产5万吨锂电池正极材料项目在摩洛哥开工,年产6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将投资建设,为当地新能源产业发展奠定基础。
与此同时,基建领域合作转向探索投建营一体化新模式,该模式不会增加所在国债务负担,能有效避免项目建设、运营脱节带来的问题,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如肯尼亚内罗毕快速路、尼日利亚莱基深水港等项目。2024年,赞比亚卢萨卡至恩多拉双向四车道公路升级项目开工,该项目特许经营期25年,工作范围包括设计、融资、建设、运营、维护及移交,赞比亚政府不提供资金和主权担保,特许经营期内将按比例获得收益并征税。
作为中非投资合作的重要载体和创新举措之一,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建设的境外经贸合作区也在不断转型升级。一方面,利用建设园区的先进经验帮助东道国提升管理水平,发挥辐射带动效应;另一方面,通过与国内园区协同合作,推动构建新格局。例如,尼日利亚莱基自贸区与当地政府积极协调沟通,争取了顺畅的通关和换汇服务,围绕投资贸易便利化、电商平台等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同时,与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青岛自贸片区等开展战略合作,在产业导入、农业发展以及新能源和文化产业等创新领域加强合作,推动协同联动发展。
未来,中非投融资合作将走深走实,以高质量发展推动共筑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为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一是推动供需精准对接。契合非洲国家发展需要,加强与非洲各国、次区域组织在绿色低碳转型、互联互通建设、数字经济发展等领域规划对接,同时推动更多“小而美”、惠民生项目落地。鼓励企业走出去,协助非洲国家夯实工业化发展基础,构筑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体系。二是创新投融资模式。丰富市场化融资渠道,鼓励以投贷联动等方式支持项目建设。适时与国际机构、社会资本等开展联合融资,扩大本币在中非投融资合作中的使用范围。强化保险机构作用,形成投贷保三方联动机制。三是提升风险管理水平。加强国内投融资管理机构协调配合,促进管理信息共享,培育企业和金融机构的项目管理能力。加强与非洲国家金融监管当局交流合作,建立有效的监管协调机制,防范和化解投融资过程中的各类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