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方协力支持专精特新企业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大力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强化财税、金融、科技、产业、人才等政策协同,全链条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当前,如何围绕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相结合,培优企业与做强产业相融通,通过中央财政资金引导和带动,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和积极性,进一步提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增强产业链配套能力,成为题中应有之义。
中小企业是我国经济韧性、就业韧性的重要支撑,是激发创新的重要力量。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对推进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长期从事于产业链某一环节,掌握某些核心技术,在细分市场上占有率较高,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优。其中,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之中的佼佼者,在各自产品领域逐渐形成优势和规模,能为大企业、大项目提供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和配套产品。自2019年工信部开展第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以来,共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万家。近年来,山东、江苏、广东、浙江等地也采取多种举措,先后出台一系列财税、融资及人才政策,积极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专精特新是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所在,也是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的制胜之道。发展这类企业,自然离不开政策层面的扶持。2021年12月份,工信部联合相关部门共同发布《“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培育一百万家创新型中小企业、十万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并且打造一万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构建中小企业发展的基本格局。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构建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机制”。
应清楚认识到,在当前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与我国庞大经营主体相比,企业数量仍不够多,规模和质量有待提高;自我研发实力需要进一步提升,国际化水平不够强;受益于本地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尚不充分;由于资金能力和人才环境等因素的制约,高端人才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等。基于此,要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对症下药,稳妥施策,增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竞争力,力争到2025年,培育200个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和10个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实现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产学研协同创新向纵深发展,中小企业创新生态不断完善。
尊重企业自身发展规律,完善区域创新生态体系建设。在培育方式上,各级政府应顺势而为,形成长效机制。着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公平的竞争氛围以及开放的包容态度,创造更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创新生态体系。结合本地区具体的特点,因地制宜,加快制定并落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政策的细则,在科技创新、产融合作、企业服务、数字化转型、国际合作等方面下足功夫,力争做实、做细,创新服务的方式和工具。
积极打造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推进地方中小企业示范区建设,形成抱团式发展的企业产业集群,不仅有利于支持集群内企业实现优势互补、降本增效、融通创新与精准受惠,还能帮助企业进一步活用特色资源、强化创新、发展特色品牌,形成独有的优势。另外,应持续推进中外中小企业合作区建设,探索构建中小企业海外服务体系,支持企业走出去。
持续深化产学研用合作。积极引导企业参与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加快科研成果转化。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实施合作项目。设立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交易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转让、许可等运营服务,进一步增强中小企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深入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将前沿数字技术融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业务运营和管理体系中,促使相关企业提升生产效率、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凭借大企业带动小企业的方式,由政府、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共同发力,实现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小快轻准”数字化产品,以及易部署、低成本、柔性化的解决方案,让更多中小企业愿转、敢转、会转,转得好、转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