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保护好也要“活”起来

郭 珍

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不久前,在印度新德里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申遗成功,意味着保护和发展文化遗产站上新起点。如何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值得探索。

文化遗产是生态、生产、生活空间的叠加体。推动文化遗产和旅游融合发展,充分释放文化遗产的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等多重价值,激发政府、企业、非营利性组织、社区、居民等利益相关者保护利用的动力,是提高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能力与水平的有效途径。比如,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天然的契合点,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推动二者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实现融合,能够拓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实践方式,也能够丰富旅游产品,提升旅游文化内涵,进一步增强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潜力后劲。

当前,很多地方充分发挥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潜力,依托博物馆、国家文化公园、世界文化遗产地、文物保护单位、红色旅游景区等资源,发展文化遗产旅游项目,释放了文化遗产的多元化价值。不过,在实践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与挑战。比如,一些地方对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能力不足,造成旅游产品同质化、品质不高,旅游空间文化底蕴不足,旅游路线单一。又如,个别地方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还需加强。因此,应对产品、服务、技术与机制持续创新,提高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

一方面,深入挖掘民间艺术、戏曲曲艺、手工技艺、民族服饰、民俗活动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其有机融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工业遗产等旅游空间,厚植旅游空间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开发文化和旅游创意产品。同时,创新艺术形式、体验方式、展示方法,借助虚拟现实、混合现实、元宇宙、全息投影、数字光影、智能感知等技术和设备,打造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培育文化和旅游消费新场景。通过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深入挖掘文化遗产中蕴含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提升游客参与感、满足感、获得感。

另一方面,通过科技创新,不断升级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方法、技术、手段,降低旅游业发展对遗产地及周边环境的损害,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旅游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还要注意创新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机制,让遗产地居民分享文旅融合发展收益,调动他们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动力,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路径,推动文化遗产与旅游产业相互促进、互为支撑、协同发展。

还应注重发展“农业+文旅”,实施乡村文旅运营升级计划;发展“工业+文旅”,盘活利用各类工业遗址资源,建设特色产业小镇;发展“教育+文旅”,优化研学旅行产品,打造特色文旅教育产业基地,拓展文化遗产旅游新空间。

2024-08-26 郭 珍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300011.html 1 <p> 文化遗产保护好也要“活”起来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