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慎评估资管产品风险和收益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其中以专栏方式介绍并解释了净值管理内涵,提醒公众投资者审慎投资。
今年以来,我国银行理财等各种资管产品规模增长较快,尤其是债市火热背景下,一些投向债券市场的资管产品受到投资者的追捧。在净值化管理机制下,资管产品净值波动对投资者行为也带来了影响。
《报告》显示,2018年4月资管新规出台,明确要求金融机构对资管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净值化机制下,产品管理人根据实际投资运作情况,定期或不定期披露单位份额净值,产品收益率变动信息更加透明。同时,投资者按照净值申购、赎回产品,最终投资收益由申购日和赎回日的产品净值确定,产品管理人与产品的投资风险分离,风险由投资者自担,收益和风险更加对等,真正体现“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资管本质。
数据显示,2019年至2023年,我国净值型银行理财产品存续余额大约由10万亿元增加至26万亿元,占比由43%上升至97%,净值化管理成为大势所趋,也对投资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在净值化机制下,投资者的收益率随底层资产实际价值的变化而波动,不再有刚性兑付。投资者需要逐步转变过度依赖稳定预期收益的传统观念,更深入理解产品预期收益率与最终实际收益率的本质差异及风险,树立更加科学、理性的投资理念。
《报告》显示,2022年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后正式实施,投资者尚未完全适应净值化机制,对理财产品出现亏损风险还没有充分思想准备。当时,不少银行理财资金投向债市,随着市场利率上行,债券价格下跌,部分产品净值回撤乃至“破净”,市场产生恐慌情绪,大规模赎回潮伴随出现,底层金融资产价格与资管产品净值波动又形成共振,市场螺旋下行循环进一步放大。2022年赎回潮以来,市场对资管产品净值波动的容忍度有所下降,部分资管产品采取策略平滑净值,底层资产更加复杂,使得近两年来资管产品净值的波动表面上出现下降。但当前市场和底层资产仍复杂多变,市场的螺旋循环效应也依然存在,对资管产品净值的波动还需要审慎观察。
中金公司研究部分析师王子瑜认为,近两年债券市场的赚钱效应以及快速下行的存款定价,驱动了理财产品规模的快速增长,投资者对于低波资管产品的投资热情快速提升。但蓬勃发展的背后,理财产品净值可能并未真实展现底层资产波动,投资者对于低波理财产品仍存在预期差。央行在《报告》中充分提示了银行表外理财快速扩容后的风险,旨在还原理财产品的“真实面貌”,中长期有利于降低行业风险。
今年以来,我国长债利率下行,一些资管产品的长债配置增多,随着短期内债券价格上涨,产品净值走高。数据显示,7月末银行理财平均年化收益率超过3%,而当前银行3年定期存款挂牌利率还不到2%,吸引部分投资者将存款“搬家”。
过去几个月,央行已多次警示债市风险。董希淼认为,此次《报告》专门设置这一专栏,是再次提醒投资者宜审慎评估资管产品投资风险和收益。总体而言,投资者应基于风险偏好、投资经验和理财需求,做好适合自己和家庭的资产配置,合理选择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的资管产品。金融机构要做好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加强投资者教育,充分披露信息、提示风险。
有市场专家表示,我国2035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经济总体仍将维持较快增长,通胀也有望呈温和回升态势,此前长债收益率过低,市场预期与经济基本面存在一定偏离。债市投资者在自主决策的同时,也要有自担风险的意识,债券价格不会只涨不跌,要谨慎评估风险。
《报告》指出,对投资产品的风险和收益还需综合权衡。首先是如何看风险和收益,其次是如何看底层资产收益和资管产品收益,再次是如何看过去的收益率和投资者未来可实现的收益率,最后投资者应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选择投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