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破解高水平科技创新难点

翟 云

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整体实力上升的同时,高水平技术创新难度加大,亟需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增强对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支撑作用。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统筹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力量、要素配置、人才队伍体系化、建制化、协同化,这是《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的明确要求。事实证明,建立完善协同高效的科技创新体系,有利于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科技强才能产业强,科技创新已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整体实力上升趋势明显,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超过60%,实现了量质齐升。《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22—2023》显示,2023年中国国家创新指数得分为72.7分,排名世界第10位,是唯一进入前15位的发展中国家。同时,我国高水平技术创新难度加大,面临人才不足、资金不畅、生态不优等诸多困境,亟需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增强对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支撑作用。

打造科技创新“智力库”。聚焦先进生产力涉及的学科门类,建立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计算、大数据等前沿学科体系,汇集优势教学资源,打造人工智能等通用前沿学科本硕博贯通的培养体系,实现通用前沿课程跨高校共享。吸引更多“高精尖缺”人才回国就业创业,集聚一批世界水平的战略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加快破解人才存量稀疏、增量不足、活跃度不够等困境。建立完善分级分类人才管理机制,在企业设立、科研条件、成果转化、职称评定等方面提供政策扶持。

充盈科技创新“资金池”。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本广泛参与的多层次、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逐步提高全社会科学技术研究开发经费。创新科研资金资助模式,持续深化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赛马制”等新型管理制度,建立颠覆性技术项目发现、遴选、资助机制。优化科研项目立项机制,推动项目“后资助”模式,消除资金申请与科学研究“两张皮”“碎片化”困局。创新众筹模式,引导社会资本更多流向网络切片、边缘计算、网络AI、工艺制式等关键核心技术领域。

研发科技创新“金刚钻”。大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前布局6G、量子科技、大模型、脑认知、光通信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大人工智能、区块链、数字孪生等前沿技术研发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推动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集中攻关,在科学仪器、AI算法、芯片、操作系统等重大领域着力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推动云计算、大数据、大模型等技术在政府管理、城市运行、社会治理等领域孵化落地,不断深化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

优化科技创新“工具箱”。统筹教育、科技、财政、人才政策,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政策藩篱,充分发挥立法及相关政策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与保障作用,持续优化科技创新“软环境”。大力弘扬科学家、企业家精神,引导广大科技人员求真务实、勇攀科学高峰。推进以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深度参与的协同创新机制,形成“产学研贯通、上下游一体”的科研攻关体系。深化科技创新信用体系建设,推进知识产权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管理,为中小微企业提供便捷高效、公平普惠的一站式公共服务。

扩大科技创新“朋友圈”。强化全球科技交流合作,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关键核心技术国际产业链,力争在关键环节形成一定规模的投资、专利和产品优势,提升企业国际话语权。以“区域小合作”带动“国际大合作”,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科技共创,依托上海合作组织、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5G和光通信、先进制造、人工智能、科学仪器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持续扩大“创新朋友圈”,日益壮大“科技共同体”,推动科技创新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人民。

【作者系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家治理教研部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2024-07-27 翟 云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98362.html 1 <p> 破解高水平科技创新难点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