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粮食是民生之本,粮食安全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要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激发粮食安全保障的内在动力,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更稳。

粮食是民生之本,粮食安全是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须臾不可忽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吹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为深入推进粮食领域改革注入强大动力。要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敢于突进深水区、啃硬骨头、涉险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弊端,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推进改革开放,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的农村改革全面铺开,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深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加快建立粮食节约长效机制,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深入推进粮食流通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实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随着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我国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然而,粮食增产难度大与损失浪费严重并存,种粮效益低与成本刚性增长矛盾突出,粮食产销区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扩大等问题,成为影响粮食安全的潜在隐患。要继续把改革推向前进,用完善的制度防范化解风险,有效应对挑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破解“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难题。深化农村改革,要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让广大农民分享更多改革成果。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试点,深化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为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供更加坚实的制度保障。完善农业经营体系,促进农民合作经营,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扶持政策同带动农户增收挂钩。健全便捷高效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构建产权明晰、分配合理的运行机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

粮食是弱质产业,比较效益低,提高粮食生产积极性,亟需加快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支持制度。加快健全价格+补贴+保险的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坚持并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优化农业补贴政策体系,发展多层次农业保险,让农民种粮不亏本。加快完善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在完善中央对主产区纵向补偿机制的同时,统筹建立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机制,力争在主产区利益补偿上迈出实质步伐,推动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落实好保障粮食安全的共同责任。还需看到,补贴只能保本,真正富农,要靠支持壮大县域富民产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把延伸产业链更多留在乡村,让广大农户持久获益。

统筹推进粮食购销和储备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增强粮食宏观调控能力。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实行宏观调控,建立中央和地方两级粮食储备体系,在稳市、恤农和应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当前,粮食价格呈现下行态势,中储粮充分发挥储备粮调节收储的作用,增加粮食收储规模,推动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促进农民增产又增收。

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在增产难度越来越大的情况下,耕好节粮减损这块“无形良田”,等同于绿色增产。近年来,我国持续深化粮食节约行动,推进粮食全产业链各环节约减损,取得显著成效。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节粮减损制度体系、标准体系和监测体系,基本健全常态长效治理机制,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改革永远在路上。要用好深化改革这个法宝,激发粮食安全保障的内在动力,把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更稳。

2024-07-25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98263.html 1 <p> 深化改革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