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质量协调发展维护安全
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安全的保障。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异大,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任务艰巨。同时,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各区域面临多样的国家安全问题,必须高度重视维护安全。党的二十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八场聚焦区域发展战略的座谈会,高度重视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中贯穿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方法论。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和安全蕴含辩证思维。安全和发展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两者关系中蕴含深刻的辩证思维。以粮食安全为例,2023年9月份,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指出,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东北的首要担当。近年来,东北三省坚决扛起国家粮食主产区重大责任,粮食产量占全国1/4,商品粮占全国1/3,粮食调出量占全国40%,大豆产量占全国50%以上,既有力维护了国家粮食安全,又切实助推了本地经济增长、农民增收,实现了区域发展和粮食安全的辩证统一。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和安全蕴含系统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系统思维,构建大安全格局”。以能源安全为例,能源是国民经济命脉,习近平总书记在多场区域发展战略座谈会上都强调了能源安全的重要性。各区域立足系统观念,用好本地资源禀赋,发挥科技创新优势,逐步建立起煤炭等化石能源兜底保障、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协同发展、风光水核生物质多能互补、源网荷储一体化推进的能源保障大安全格局,有力维护了国家能源安全。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和安全蕴含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改革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战胜内外风险挑战、取得伟大胜利的重要方法。以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为例,产业链供应链是现代经济的重要形态,其韧性和安全水平反映一国经济抵御风险能力的大小,对现代化经济体系运行具有重要影响。各区域坚持底线思维,分工合作,加强协同,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韧性和稳定贡献了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重要讲话中,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方法论一以贯之。各地区要紧紧围绕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更高质量区域协同发展来维护粮食、能源、水、重要产业链供应链等重点领域更高水平国家安全。
以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维护高水平粮食安全。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要动员各地因地制宜,立足优势资源,加快粮食领域区域协同科技创新,在更高水平上维护粮食安全。此外,还应协调好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种粮农民等各主体利益,优化中央财政区域统筹支持政策,加大粮食主产区政策支持力度,全面深化粮食产销合作,完善区际利益补偿机制。
以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维护高水平能源安全。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近年来,我国区域能源安全的一些基础性问题,特别是源荷分布不平衡及其派生的运力与调度能力不足问题逐渐暴露。区域能源源荷分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能源总体安全。下一步,要重视能源战略功能在区域间的协调,强化煤炭资源丰富区域为能源安全兜底功能,结合区域资源优势促进水电、可再生能源电力及储能的发展,构建多元化的区域能源供给格局。要加大能源运力和调度能力在区域间的协调,畅通煤炭“铁水联运”大通道,加强油气储存和对外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跨区域协调调度机制,形成区域性油气运输和调度网络。
以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维护高水平水安全。水安全总体形势依然严峻。要统筹协调大江大河流经区域,完善流域防洪体系,补齐灾害预警监测和防灾基础设施短板,构建现代化防洪工程体系,加快江河控制性工程建设,实施干流堤防建设和河道整治,加强蓄滞洪区安全建设,确保关键时刻能够发挥关键作用。要加快构建国家水网建设总体布局,完善国家水网建设体系构造,解决国家和区域层面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问题。要坚持实施国家“江河战略”,加强大江大河大湖生态保护治理,推进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特别是要重视科技创新对提高维护水安全能力的关键作用,加快推进智慧水建设,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建设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利工程,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水利感知网和数字化场景,建成具有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的智慧水利体系。
以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维护高水平重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一方面要面向国内大循环格局和区域协调发展目标,优化区域间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互补,引导产业链供应链关键环节留在国内,提高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承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的产业转移能力,推动建成东中西部产业梯度转移格局,保持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完整。另一方面要面向国际竞争,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驱动关键核心领域强链补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准确把握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趋势,围绕大国博弈必争要地和国家战略需求,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人工智能、自动驾驶、低空经济、新型储能、合成生物学、深海空天等未来产业,加强基础研发能力,加快前沿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突破,着力推动实现基础零部件、基础原材料、基础性工艺以及高端仪器设备、高端集成电路、高端网络安全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产品、装备的自主可控,把产业链供应链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