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潜心钻研的良好环境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人才培养,提出“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潜心钻研,切实减少为报项目、发论文、评奖励、争资源而分心伤神”,这对改善、优化科研环境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
数据显示,2012年到2022年,我国高被引论文数量从世界第六上升至世界第二。2023年,热点论文数量排名世界第一。这是科研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也得益于近年来科研环境的不断优化。但与快速发展的实际需求相比,还有相当差距。
为进一步营造良好科研环境,需在共性问题上持续发力。人才评价体系还需进一步“破四维”“立新标”,科技管理体制还应持续补短板、破壁垒。部分人才评价机制与物质利益直接挂钩,有的用人单位简单地以学术头衔、人才称号配置科研资源、确定薪酬待遇。要彻底破除“唯帽子论”,评价体系应以研究成果的原创性、前沿性和引领性为标尺,让有真才实学的人得到合理回报。
对不同类型的科研工作要分类施策,把服务做实做细。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但往往周期长、投入高、产出不确定,除了要充分尊重科研人员兴趣,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氛围,更要建立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机制,保证科研人员有充足时间投入研究。对于应用研究,要鼓励人才以技术突破和产业需求为主攻方向,同时做好服务,为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提供全周期服务,让科研人员“愿意转”,科技成果“转得顺”。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只有提供“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干事创业环境,才能让科研人员真正放开手脚、轻装上阵,加快科技强国建设,早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