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牢牢守好“中华水塔”

——青海省扛起源头大保护责任调查

本报记者 马玉宏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扎实推进黄河大保护,确保黄河安澜,是治国理政的大事。自2019年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十四五”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如何更好搭建起黄河保护治理的“四梁八柱”?近日,经济日报记者走进黄河沿线9个省份,探寻各地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青海省是黄河发源地,境内黄河干流长度1694公里,占黄河总长度的31%,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新时代,青海如何守护好母亲河的源头清水,答好这份事关全国人民福祉的答卷?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绵延千里的黄河之水,发源于青藏高原上的青海省。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要积极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最大的问题是生态脆弱,要始终把大保护作为关键任务。

牢记殷殷嘱托,青海省扛起源头责任,统筹推进黄河源头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巩固黄河源头的生态安全;积极融入国家重大能源战略布局,加快推进清洁能源规模化、基地化发展;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动生态产品内在价值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牢记生态责任

奔腾流淌的湟水河被称作青海的“母亲河”,是黄河的主要支流。河水从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境内包呼图山流出,流经青海省、甘肃省,全长374公里。温润的河湟谷地,孕育了青海近60%的人口、52%的耕地和70%以上的工矿企业。

保护好黄河源头,成为沿线县市谋划高质量发展的先决条件。

西宁市湟源县地处湟水河上游。近年来,当地开展湟水流域入河排口监测溯源工作,对302个入河排口开展“排查、监测、溯源、整治”工作;实施东沙沟、鹿石干沟生态治理项目和湟源县申中河等水污染治理重点工程;结合落实河湖长制及枯水期湟水流域专项执法检查,加强对污水处理厂、屠宰场等涉水企业污染防治设施运行及生产废水排放情况的监督检查等措施,实现湟水河出境(扎麻隆)国控断面水质稳定保持在Ⅱ类水体功能目标。

不论是人口密集的城市,还是草原辽阔的牧区,守护好黄河源头好水向东流的生态保护理念一脉相承。

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有“黄河源头”之意,其境内有黄河源头姊妹湖鄂陵湖、扎陵湖。牧民索索说:“十几年前,这里雨水少、风沙大、湖水干涸、牧草干枯,现在变化太大了,草绿了、水清了、野生动物也多起来了。一定要守护好清澈湖水!”

遥感监测图像显示,三江源系列生态保护工程实施以来,扎陵湖、鄂陵湖湖泊面积分别增大74.6平方公里、117.4平方公里,湿地面积增加104平方公里。“千湖之县”玛多县的湖泊数量由原来的4077个增加至5849个。

留住泥沙,才能流出清水。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八分山、一分水、一分川”,黄河流经县域境内168公里,减少入黄泥沙量尤为关键。化隆县林业和草原站副站长李开元说:“化隆县从2020年开始实施群科北山造林绿化项目,灌木、沙柳固住了北山上的土,每年能减少2万立方米淤泥排进黄河。”

守护黄河源头,需要制度先行。作为完善水治理体系的重要举措,河湖长制的全面推行为青海河湖保护法治化建设立起了规矩、划出了红线。目前,青海建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组织体系,创新设立了马背河湖长、摩托车巡护队、企业河湖长等民间河湖长。探索完善河湖长会议、厅际联席会议、激励表彰等工作制度,并积极搭建“河湖长+检察长”“河湖长+林草长”协作机制,实现与森林、草原、湿地管护员岗位整合,“流域+区域”协同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守护黄河源头,需要守正创新。青海省扎实推进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保护,率先建立了自然保护地制度标准体系,三江源国家公园率先实现省州县乡村五级国家公园管理体制,祁连山国家公园将生态保护、宣传教育、民生发展、民族团结融为一体,统筹推进。

守护黄河源头,需要统筹治理。青海省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持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突出体现为“一增、双减、三优”。“一增”即“绿色家底”愈加丰厚,草原植被综合盖度达到58.12%;“双减”即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缩减;“三优”即大气、水、土壤环境质量持续保持优良,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多年保持在96%以上,黄河干流省境断面水质保持在Ⅱ类及以上。

用好绿水青山

如今,地处长江源头的曲麻莱县频频“出圈”,以其壮美的风景和稀有的野生动植物被外界所知。

守护住绿水青山,才能换得金山银山。今年“五一”假期,青海湖景区共接待游客7.27万人次。“每天都有游客入住,藏餐、手工艺品等很受欢迎。农家乐生意一年比一年好,说到底还是青海湖的高颜值自带流量。”家住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果洛藏贡麻村的仁青才郎,放下牧鞭经营起农家乐,收入明显提高。

从湖泊到河流,生态含金量不断提升。“天下黄河贵德清”,黄河青海贵德段的河水清澈见底,与许多人印象中“浑浊黄色”的黄河截然相反。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拥有30.5万亩天然林、46.42万亩公益林、442万亩天然草场,绿意盎然,环境优美,境内的黄河常年清澈见底。

“村里发展旅游后,来的游客多了。我在家门口找到了每月3000多元的工作。”今年52岁的陈加顺在贵德县关加村自驾游营地负责打扫卫生。关加村依托黄河、江拉林场等生态旅游资源,乡村旅游日渐红火。目前,贵德县已建成14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培育采摘园、农家乐、牧家乐等旅游接待点200余家,阿什贡七彩峰丛等景区旅游内涵不断丰富,美地花田等乡村旅游点发展迅速。

在青海,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日渐清晰。近年来,青海省加快“一芯一环多带”生态旅游发展布局。所谓“一芯”即以西宁市为核心,完善省会城市旅游服务要素建设,打造集散中心和门户枢纽;“一环”是在青海湖国家公园建设框架下,以青海湖为中心构建环湖精品生态大旅游圈;“多带”则是重点打造青海特色生态旅游带,明确了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发展思路。

守护青山绿水,唱响田园牧歌。2023年,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17家蔬菜种植经营主体获得供港澳蔬菜生产基地IC卡认证,冷凉蔬菜直供港澳,成为青海高质量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缩影。

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重在“提质、稳量、补链、扩输”。青海省农业农村厅厅长靳生寿说,青海坚持生态优先,厚植产业基础,建成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383万亩,千头牦牛千只藏羊标准化生产基地、生态牧场100个,全省规模养殖比重达到52%。

延链强链才能更好带动农牧产业提质增效。青海累计创建6个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5个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以及21个产业强镇,牦牛、藏羊、油菜3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全产业链产值达到433亿元,全省主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3%。

稳步推进输出地建设以来,青海已累计向省外输出牛羊肉、油料、青稞、露地蔬菜等农畜产品价值达193亿元;建成全国最大的有机畜牧业生产基地、春油菜杂交制种基地、青稞加工基地、冷水鱼生产基地和有机枸杞生产基地;利用好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援青机制,在16个大中城市及援青省市建立青海特色农畜产品专供基地、体验店及窗口,开展百万牛羊进山东、青货入苏、藏羊进京等活动,2023年输出大宗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价值168.2亿元。

激活绿色产业

在青海,生态保护是最大的政治。在全域生态保护背景下,青海工业该如何转型?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迈向新型工业化成为不二选择。青海以数字化转型、绿色化升级为主线,以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工程为抓手,不断提升工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支撑。

阳光照耀下,海南藏族自治州塔拉滩光伏发电园区内,一排排光伏板熠熠生辉。随着青海清洁能源发展按下“加速键”,曾经的戈壁滩成为“光伏蓝海”,安装超过700万块光伏板、范围达345平方公里,是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太阳能生态发电园。

平地起光伏,荒滩变绿洲。如今的塔拉滩相比过去平均风速降低50%,土壤水分蒸发量减少30%,植被覆盖度超过80%,形成了“板上发电、板间种草、板下放羊”的光伏产业发展模式。

几十公里外的黄河上游大型梯级电站龙羊峡水电站,黄河水奔流而下。塔拉滩光伏发电园区输送的绿电,通过高压输电线路输送到龙羊峡水电站,再根据总发电任务和光伏实时发电量调节水电,实现“削峰填谷”,并网向外输送。

通过“水光互补”,龙羊峡水电站送出线路年利用小时数由原来的4621小时提高到5019小时;以龙羊峡“水光互补”光伏电站年均约14.94亿千瓦时的发电量计算,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46.4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22.66万吨。

守护好绿水青山是职责,谋划好绿色发展是时代所需。作为黄河、长江和澜沧江发源地,青海省是我国重要的清洁能源生产基地。目前,青海省电源总装机5497.08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5107.94万千瓦,占全网总装机的93%,2023年新增清洁能源装机980.88万千瓦,较2022年底增长23.77%;新能源装机3745.64万千瓦,占总装机的68%。

青海产出的绿电,如同奔腾的黄河,一路向东,为各地发展送去强劲的绿色动能。青海—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是世界上首条专门为输送清洁能源而建设的电力大通道,于2018年底开工建设,2020年12月30日全面建成投运,创造了全球一次性建设投产规模最大、建设时间最短的光伏奇迹。目前已向河南输送超过400亿千瓦时绿电。如今,青海的绿电还远送上海、浙江、江苏、山东、湖北、安徽等14个省份。

沿着绿电外送通道,青海从地理高地迈向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在西宁市南川工业园,占地1000余亩的天合光能青海大基地,1536台拉晶炉在拉晶车间满负荷运转,一块块蓝色光伏板整齐排列在标准化车间屋顶。离公司2公里处是上游供货商青海丽豪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这家2021年在园区建厂的企业,2023年已累计实现总投资110亿元。“今年将启动建设总投资80亿元的三期项目,落地建设年产2000吨的电子级多晶硅生产线项目。”公司副总经理贺秀才说。

在南川工业园这条不足6公里的大街上,集聚了丽豪、高景、阿特斯、天合光能等多家光伏企业。生产多晶硅的上游企业顺着大街,便可把产品送至下游客户。这里是青藏高原有名的“光伏一条街”,也是青海锚定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发展缩影。

不只是光伏产业,西宁新能源产业发展多点开花,全球顶级电动汽车电池供应商时代新能源、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冠军比亚迪相继安家落户;年产16万吨高能密度锂电正极材料智能制造基地等项目正加紧建设,总投资25亿元、年产5GWh新型动力电池扩产项目调试运行……

目前,青海省多晶硅、单晶硅、光伏组件产量分别达17.3万吨、17.6万吨、36.5万千瓦,率先实现国内IBC电池工业化量产,太阳能电池、锂电池出口量分别增长2倍、3.6倍。

数字技术赋能让绿色产业高质量发展更加精细、高效。青海在全国率先发布绿色算力地方标准,上线首个清洁能源供电感知平台,成立全国首个省级智慧“双碳”大数据中心和全清洁能源电力可溯源的绿色数据中心,有效扩大了交通、建筑、5G等领域清洁替代规模;2023年,累计交易绿证近1300万张,支持“青海造”走向全球市场。

2024-07-08 本报记者 马玉宏

——青海省扛起源头大保护责任调查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97363.html 1 <p> 牢牢守好“中华水塔”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