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富平做活“水文章”

□ 本报记者 曹红艳 原 洋 陈蓉蓉 雷 婷

地处渭北“旱腰带”,陕西省富平县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196立方米,为全国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能否走出缺水困境,关乎发展未来。

新时代以来,富平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推进“山水林田塬城村”一体化建设,做活了“水文章”。

一碗水的幸福

2022年5月5日,来自秦岭深处的黑河水哗哗地流向每户人家。自此,富平告别了只有地下水喝的历史。“自从用上黑河水,水质甘甜还方便。”富平县城关街道新庄村党支部书记冯朝说。

引入黑河水,承接西安阎良水源供水工程,每日新增供水2万吨,每年可置换地下水开采量730万立方米。富平县供水公司总经理王媛说,“现在我们喝的水和西安市民喝的是一样的”。引来幸福水,甜了百姓心。72岁的齐村镇街子村村民翟召告诉记者,“家里全天都有水,水质水压都正常,用水再也不发愁了”。

保供水也要抓节水。在城北污水处理厂,4个露天水池每天源源不断地处理着城区的污水。该厂副经理雷博说,“处理后的再生水,或作为河道生态补水,或成为热电厂和垃圾焚烧站的工业用水、城市园林绿化等市政用水,一水多用”。

随着城南、城北两座污水处理厂相继建成,2023年,富平日均处理污水达2.67万吨。大唐富平热电有限公司早在设计之初,就决定全部采用再生水解决工业用水需求。公司运行部主任王科表示:“企业还将生产废水全部回收,并逐步提升雨水、冷却水回收利用率。”5年来,公司累计节约用水81万立方米。

富平还实施“红黄旗”制度,调动起群众节水积极性。“环境搞得好,授‘红旗’,垫底的拿‘黄旗’,村村比,巷巷比,户户比,大家现在铆足了劲儿。”城关街道党工委书记任永梅是这项制度的发起人。她说,“如今,乱倒污水的人少了”。

截至目前,富平县实现年产再生水1329万立方米,年节水110.9万立方米,成效显著。

一条河的变身

碧水悠悠,绿树环抱,荷花摇曳,白鹭翩飞。漫步在石川河湿地公园,人们沉浸在水清岸绿的美景中。

石川河是富平的“母亲河”。然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游建起水库,加之采石挖沙、垃圾倾倒、污水排放,石川河一度“遍体鳞伤”。“十二五”时期,一场对“母亲河”的抢救性保卫战打响。

——修河道。2014年以来,石川河开启全域治理,2017年至2019年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理田、保塬、净水、绿城……一系列生态工程,让富平再度拥河入城。“过去没有全河道堤防,汛期一到,我们最多时两个月回不了家。”富平县水务局副局长张西强说,“现在好了,河道平整,用手机也能了解水情变化。”

——丰河水。有河无水常断流,补水是关键。张西强介绍道:“为了让石川河水长流,我们采取了三方面措施。”由省水利厅协调桃曲坡水库下泄每秒0.2立方米生态基流,利用沿河污水处理厂的中水补水,通过泾惠渠退水进行生态补水。从2023年5月初至今,石川河连续14个月没有断流,“母亲河”复苏了。

——治污水。为阻断污染入河,富平县强化源头治理,启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渭南市生态环境局富平分局局长张江荣说,全县268个村开展黑臭水体排查,完成石川河沿岸8个农村污水治理工程,加强截污管网建设,38个入河排污口源头管控实现全覆盖。2023年,石川河出入境断面达到Ⅱ类水质。

治水有方,水暖民心。如今,每天在河畔散步的居民络绎不绝。“来这里逛,心情美得很。”家住石川河附近的魏美玲笑声爽朗,随即唱出一曲秦腔,婉转动听。

一座城的兴旺

“千年古河道,干涸四十年,一朝泉水出,荒地变水田。”一首齐村镇街子村村民的顺口溜,道出流域生态治理后的欣喜变化。

2022年11月,村民意外发现,干涸40年的温泉河古泉复涌,全村振奋。齐村镇党委书记齐杲难掩兴奋:“这是富平地下水超采治理成效的见证。”2015年以来,随着对超采区严格管理,富平地下水水位上升16.39米。

有了泉水滋养,大片荒地变成湿地。村民依据地貌,种下800多亩莲菜,每亩地毛收入达到1万元,产出的富平九眼莲洁白如玉、粗大如臂,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呵护一方水土,造福一城百姓。富平以两河美景串联关中民俗,打造旅游景区。城区河畔,中华郡景区、马拉松、自行车赛事引来游人如织。周边村镇,有的以扎染、陶艺等手工吸引游客“打卡”;有的则设立研学项目,带着学生学种蔬菜、挤羊奶……2023年,全县接待游客825万人次,综合旅游收入超过30亿元。

通过小流域治理,富平做强柿子产业。站在庄里镇杨家村远眺,大片柿子林长势喜人。多年前,这里是光秃秃的坡地,农民广种薄收。2012年以来,通过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项目、坡耕地综合改造工程,山坡被改造成梯田。如今,一亩柿子林效益达2万元,是过去的近10倍。“富平柿饼个大、霜白、软糯香甜,很受消费者喜爱。”杨家村党总支书记乔彬彬说,当地搭建起覆盖种植、加工、电商零售、文创观光的全产业链,年产值达65亿元,吸引200多名新农人返乡。

从过去吃水难、河断流,到如今生态美、产业兴,富平治水数十载,成效显著。在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规划计划局副局长张洪星看来,富平瞄准水资源这个关键要素,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价值,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有力支撑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西北干旱地区治水具有借鉴意义。

2024-06-30 □ 本报记者 曹红艳 原 洋 陈蓉蓉 雷 婷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96914.html 1 <p> 陕西富平做活“水文章”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