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企业跨界化工为哪般

电力企业和化工企业的界限日渐模糊。过去一年,国家电投、中国能建等多家大型电力企业,加快推进绿氨、绿色甲醇等化工项目,一批化工行业从业者扎堆“跳槽”到电力企业。电力企业介入绿色化工新兴领域的速度之快、成长之迅猛甚至超越了很多老牌化工企业。电力和化工原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专业领域,化工业务何以成了电力企业眼中的“香饽饽”?

随着电力企业跨界加码,绿色氢基化工项目密集落地。2023年5月,国家电投大安风光制绿氢合成氨一体化示范项目正式开工。该项目由风光绿电为动力电解水制绿氢,以绿氢和氮气为原料合成绿氨,最后装车销售。项目投产后可年产绿氨18万吨,这也是目前全国建设进度最快的绿氨项目。

2023年9月,总投资296亿元的中国能建松原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开工建设。项目规划年产绿氢11万吨,绿氨/醇60万吨,建成后将进一步推动绿色氢基化工规模化发展。2024年3月,中国能建中电工程与吉林市人民政府签订绿色甲醇与绿色航煤一体化项目投资合作协议,将在吉林市投资建设年产20万吨绿色甲醇和10万吨绿色航煤项目。除此之外,还有一批绿色氢氨醇一体化项目计划在新能源富集地区落地,多个项目投资总额在百亿元以上。

抢跑绿色氢基化工,电力企业为何一马当先?

电力企业进军氢基化工是发展刚需。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大背景下,风光等新能源成为绿色低碳转型核心抓手。当前,我国新能源装机已位居世界第一,但与碳中和目标相比还远远不够。与新能源装机规模飞速提升相比,电网规划建设相对滞后,未来输电通道容量有限,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尚有欠缺,越来越多增量绿电消纳困难。大型电力企业是我国开发新能源的主力部队,要保持合理的新能源利用率,提高项目收益率,必须想方设法对绿电进行转化。氨醇产品应用广泛,存量市场体量巨大,商业模式较为清晰。通过绿电制绿氢,再合成绿氨、绿色甲醇进行销售,既解决了绿电消纳问题,也破解了绿氢储运瓶颈。

电力企业进军氢基化工具有独特优势。长期以来,化工行业的上游原料主要来源于石油、天然气、煤炭等高碳化石能源。电力企业在油气进口配额、煤矿资源方面没有优势,在各类化学品尤其是精细化工方面也缺少技术积累。但绿色氢基化工则不同,主要原料来源从化石能源变为绿氢,大型电力企业拥有规模庞大的新能源装机,且对新能源特性更加熟悉,电解水制取绿氢成为强项。再加上合成氨、合成甲醇技术工艺极为成熟,为电力企业扫除了进入屏障。未来,在绿色氢基化工领域,电力企业和化工企业谁更具竞争力,还真不好说。

绿色氢基化工市场潜力巨大。从国际市场看,一方面,国际上已明确绿色氢基能源标准,为国际氢基能源交易提供了标准保障;另一方面,国际强制性政策增多,如2023年国际海事组织设定,到2030年实现5%至10%的零碳航运燃料使用比例。受以上因素影响,国际氢基能源订单开始增多,截至2023年12月,全球甲醇船舶订单对应的甲醇需求达近600万吨/年。从国内市场看,随着全国碳市场升级扩容,氢基能源项目有望获得较高收益,部分收益能抵消与传统化石能源工艺之间的成本差距。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部署2024年重点任务时提出,研究探索火电掺烧氢氨技术,推动建设一批“低碳电厂”,也为绿色氢氨产品提供了新市场。

从技术角度看,尽管绿氨和绿色甲醇生产工艺已取得一定进展,但仍存在生产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等问题,需进一步研发和优化。传统氨醇合成工艺,是按照化石燃料稳定原料供应,以及连续生产要求进行优化迭代的,因此需要提高氨醇生产工艺灵活性,以适应新能源的波动性。只有做到“荷随源动”,才能实现新能源电力与化工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新能源就地消纳和高附加值转化。

绿色氢基化工是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新型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行业起步阶段,只有不断提高生产效率、优化生产工艺、降低生产成本,才能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力。

2024-06-27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96765.html 1 <p> 电力企业跨界化工为哪般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