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

本报记者 周 雷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新时代新征程上,国企改革全面发力、深入推进,不断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重大突破和重要成果,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全面加强,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完善,国有企业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加速推进,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

举旗定向谋篇布局

从“亏损大户”到“六连增”,再到连续三年保持两百亿元以上利润水平,中铝集团演绎惊艳蜕变。

2014年,这家全球最大有色金属企业亏损高达百亿元级。面对内外交困的严峻形势,中铝集团党组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通过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在贯彻国家重大战略中找准定位,锚定“新中铝”建设战略目标,推动党建工作与聚焦“四个特强”精准对接,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抓好“极致经营”,凝聚起强大力量,打赢了翻身仗。中铝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段向东表示,成绩的取得根本在于习近平总书记的掌舵领航,中铝必将牢记嘱托,用好党建的传家宝,将党建优势切实转化为竞争优势,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保障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国资国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推出一系列重大部署,为做好新时代国资国企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特别是2016年10月10日,党中央召开全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科学回答了还要不要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要不要加强党的建设,怎样加强党的建设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深刻阐明了为什么要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怎样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这个重大时代命题。

国企改革已进入深水区,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协调性、协同性。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对新一轮国企改革从总体上进行了全面部署,成为新时代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纲领性文件。此后,又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文件,形成了“1+N”政策体系,为新时代国企改革搭建了“四梁八柱”。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是2020年至2022年落实国有企业改革“1+N”政策体系和顶层设计的具体施工图。相关企业广泛深入开展宣贯培训,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论述作为首要政治任务,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学懂弄通做实。中央企业集中培训覆盖子企业超3.6万户;地方国企开展集中培训覆盖各级子企业超4.9万户,凝聚起人人关心改革、落实改革的磅礴力量。面对风险考验,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广大国有企业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落地,掀起改革热潮,实现改革发展高效联动。

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高质量收官的基础上,国资国企系统乘势而上,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点,实施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按照有关部署,今年年底前要完成70%以上主体任务。

动真碰硬连获突破

2020年12月23日,鞍钢与鞍山市政府正式签署《厂办大集体改革改制企业股权无偿划转协议》,标志着鞍钢厂办大集体改革职工安置、企业改革改制两大核心任务取得了决定性成效。这家老国企得以轻装上阵搏击市场。

鞍钢集团曾长期受困于厂办大集体改革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这一“老大难”问题。鞍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谭成旭表示,改革动真碰硬,一举解决了多年想要解决而未能解决的历史难题,鞍钢以崭新形象进入“十四五”,为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深化改革就要奔着问题去,敢于涉险滩,勇啃硬骨头。近年来,国资国企改革科学施策,强力推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不断取得新进展、新成效,一批活力竞相迸发、动力更加充沛的现代新国企相继涌现。

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面贯彻“两个一以贯之”,把加强党的领导与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中央企业及其重要子企业、地方一级企业及其重要子企业全部制定前置研究清单,各级国有企业基本实现董事会应建尽建、外部董事原则上占多数。与此同时,完善中国特色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国资监管效能切实增强。

国有企业市场化经营机制改革深入推进。强化国有企业独立市场主体地位取得历史性突破。国有企业公司制改制全面完成,从法律上、制度上进一步厘清政府与企业的职责边界;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全面收官,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2万多个各类公共服务机构、1500万户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基本完成分离移交,超过2000万退休人员基本实现社会化管理,有力促进国有企业更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与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度融合。三项制度改革实现全方位破冰破局,推动“三能”机制真正落实落地。混合所有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

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贯彻落实《关于新时代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的意见》,聚焦战略安全、产业引领、国计民生、公共服务等功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优化调整布局结构、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以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为例,以市场化方式推进4组7家中央企业战略性重组,新组建、接收8家中央企业,协调推动30余个中央企业专业化整合重点项目,中央企业涉及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领域营业收入占总体比重超过70%。

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实现根本性加强。企业党建工作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党建责任得到层层压实。党建基层基础全面建强,基层党建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大幅提升。正风肃纪反腐持续深化。通过坚持和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一些企业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存在的弱化、虚化、淡化、边缘化等问题得到根本扭转,党建政治优势更好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

改革红利不断释放

高质量发展是检验改革成效的试金石,改革创新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改革乘数效应,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国企发展迈上新台阶,国民经济“顶梁柱”“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国资系统监管企业资产总额达317.1万亿元,比2012年底增长3.4倍;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为80.3万亿元、4.5万亿元,比2012年分别增长1.1倍、1.2倍;2012年—2023年累计实现增加值146.9万亿元,年均增长8.1%。

企业强则国家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建设一批世界一流企业作为支撑,这也是新时代国有企业的战略任务。2023年进入世界500强的国有企业从2012年的65家增长到97家,在船舶、钢铁、能源、建筑、水运、装备制造等领域打造了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行业领军企业。

创新决胜未来。当今世界,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国务院国资委坚持能给尽给、应给尽给,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快打造科技攻关重地、原创技术策源地、科技人才高地和科技创新政策特区,以科技创新充分激发高质量发展澎湃动能。数据显示,2023年,中央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达1.1万亿元,连续两年破万亿元。

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把科技创新作为“头号任务”,勇挑重担、敢打头阵。聚焦自主可控,大力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有效填补多领域空白,集成电路、高速铁路、大飞机、发动机、工业母机、能源电力等领域“卡脖子”问题不同程度缓解。成功取得以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测、北斗导航、5G应用、国产航母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成果,建成了港珠澳大桥、白鹤滩水电站、深海一号油气田、华龙一号核电机组等一批标志性重大工程,极大振奋了中华民族自信自强的志气、骨气、底气。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国资央企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提速提质的同时,持续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力度,积极培育新赛道,塑造新优势。近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年均投资增速超过20%。

随着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步伐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充分发挥,姓党为民的政治本色更加彰显。国企强化公共服务和应急能力建设,提供了全国近100%的原油产量、100%的电网覆盖、97%的天然气供应量,建成运营覆盖全国的基础电信网络;主动服务保障和改善民生,2013年以来央企累计上交国有资本收益1.5万亿元,向社保基金划转国有资本1.2万亿元,在脱贫攻坚中累计投入和引进各类资金超过千亿元,定点帮扶的24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在大战大考中,国企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全力以赴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千方百计保证市场供应稳定,关键时刻发挥中流砥柱作用。

2024-06-20 本报记者 周 雷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96415.html 1 <p> 国企改革向纵深推进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