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沙石铺千里路
——记中铁二十一局第三工程公司钢构班班长马小利
“这个钢拱架腹板,如果靠人工切割,上面预留孔就会出现大小不一、间距不等的问题。”在兰永临高速公路1标钢筋加工场地,马小利正蹲在一排钢架前,和同事们一起解决工地上遇到的技术难题。
马小利是中铁二十一局第三工程公司钢构班班长。仅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他,目前已成为工地上的行家里手。他研制的多种机械设备,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降低了劳动强度。因在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他先后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最美铁路人”等荣誉称号。公司还成立了“马小利劳模创新工作室”,吸纳60多名专业技术人才从事研发。
勤学肯干作模范
1971年,马小利出生在陕西富平县一个农民家庭。初中毕业后,为减轻家庭负担,他在当地一处农机站学习电焊和机械修理。18岁后,他辗转多地开始了打工生涯。“在工地看到那些管理技术人员,就特别羡慕。”马小利回忆说,他暗下决心,没有学历,就要学好技术,凭手艺吃饭。
2006年初,马小利来到中铁二十一局第三工程公司都汶高速公路项目部钢筋加工班工作,靠自己的刻苦钻研,在人才济济的中铁二十一局脱颖而出,成为技术能手。
龙溪隧道是都汶高速公路项目的重难点控制性工程,全长7300多米,是一座高瓦斯隧道。“当时掌子面急需加工一台开挖台车,但高瓦斯隧道里见不得一点火星,无法焊接;在洞外制作的话,隧道里还有衬砌台车挡道,没办法通过。”这是马小利到中铁二十一局后遇到的第一个难题。他结合自己在电焊方面的特长和经验,将台车所需的槽钢、角钢、工字钢设计加工成可用300多个螺栓连接的零部件,再将加工好的零部件送到掌子面组装,既安全又省事。
此后,马小利又陆续研制出喷锚混凝土配料机、H型钢弯曲机、多功能吊装设备等施工设备,在加快施工进度的同时,还极大减轻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提升了生产效率和工程质量。
2009年,38岁的马小利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今年1月,马小利获评由中宣部、国铁集团联合授予的“最美铁路人”称号。随后,马小利作为第六届“最美铁路人”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奔赴全国各地开展巡回宣讲。
各种荣誉接踵而至,马小利说:“我只是企业的一名普通职工,很庆幸赶上了好时代,一步步走到今天。”
勇于创新解难题
“项目缺什么设备,我就造什么设备;设备不好用,我就对设备进行改造优化;没有现成的设备,我就自己画图、自己设计、自己加工。”马小利发明创造出来的“小东西”总能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在兰渝铁路施工中,冬季最低温度达零下20摄氏度,为克服低温对混凝土搅拌站的影响,马小利发明了“沙仓地暖”;在浩吉铁路施工中,隧道内施工车辆调头困难、油烟大、安全性能差,他研发了隧道内施工车辆调头装置;在兰新铁路施工中,混凝土浇筑12个小时后必须立刻覆盖和洒水养护,他创新设计出集混凝土养护、除尘于一体的隧道衬砌混凝土自动养护除尘系统……十几年来,马小利始终扎根施工一线,在现场实践中发现问题,找到解决办法。
“在弯曲的钢拱架上切开一个个完全一致的规则孔洞,其难度堪比一场精密的外科手术。”中铁二十一局兰永临高速公路1标项目部技术负责人赵强说,在以往的施工中,预留孔切割的质量、间距全凭焊工的个人直觉,但是经验再丰富的焊工,也不能确保每一次出手都能绝对精准。
有难题,找马小利。在中铁二十一局第三工程公司,大家都知道马小利擅长解决难题。“马师傅带来一套自己设计发明的钢筋拱架割孔装置,操作简单,可以全自动、等孔径、等间距进行割孔,既节约成本,又能提高施工效率和质量。”赵强指着切好的孔洞,一脸欣喜。
工地上还有一个个难题等待他解决。兰永临高速公路1标位于兰州市西固区境内,离村庄近,为了减少隧道爆破对村民的打扰,项目部决定使用单臂掘进机。但是此处山体为五级黄土和五级砂质泥岩,使用单臂掘进机时会产生较多灰尘,影响工人健康。怎么解决隧道施工中的降尘难题?
马小利来到兰永临高速公路1标,发现隧道施工粉尘易飘散,如果使用雾炮机,灰尘还会到处乱飞。将问题和现场数据记录好后,马小利回到工作室想办法。没过多久,他就带着解决办法赶到施工现场:先用水幕墙降尘,再利用螺旋形的除尘系统进行二次、三次降尘,将灰尘收集到水箱里,最后利用排泥系统,把水箱里的泥排出去。
“这样几套设备搭配到一起,既能保障工人的健康,又不影响施工效率。”马小利告诉记者,他设计的这套喷淋系统不久后就可以正式投入使用。
全力做好传帮带
2015年11月,中铁二十一局创建了“马小利劳模创新工作室”。工作室针对铁路隧道施工难点,先后成功研制了隧道逃生管道自行装置、钢筋接头自动焊机、隧道施工悬臂台车、8字筋弯曲机等10种共25台(套)机械设备。2017年1月,马小利劳模创新工作室成为首批“中国铁建劳模(先进职工)创新工作室”。2020年11月,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授予该工作室“火车头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称号。
目前,该工作室汇集了15名骨干技术研发人员。他们专注施工生产难题,积极进行技术攻关、技术革新和技术发明,形成47项各类技术创新成果,已有20多项成果被广泛推广应用,为企业节支创效2000余万元。
马小利劳模创新工作室刚成立时,公司职工王小文便加入进来,作为马小利的徒弟,参与了工作室建设、制度编制等工作。目前,王小文已成为眉太高速、平庆铁路项目“马小利劳模创新工作点”负责人,拥有17项成果专利。
“马师傅十几年如一日,始终坚持扎根一线辛勤工作,勇于创新、奋力拼搏,锲而不舍、与时俱进。他用精雕细琢、力求完美的工作态度诠释了什么是工匠精神;用自己的行动带动身边的年轻人积极向上,让整个创新团队充满朝气与活力。”王小文说。
“沙石虽不显眼,却能铺出千里路;劳动看似平凡,但能成就梦想。”马小利在接受采访时说:“未来,我会继续扎根一线,用劳动回报企业的培养,用创新设计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同时,我还会扎实做好传帮带工作,吸引更多大学生、技术员、岗位能手加入创新工作室,进一步推动专利技术的成果转化,让新技术更好地服务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