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上居家社区养老短板

王 霖

居家社区养老已成为老年人主流的养老方式。我国90%左右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7%左右的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的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近日,民政部、财政部对2024年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拟入选地区名单进行公示,50个地区位列其中。

居家社区养老是低成本应对老龄化的根本出路,也是整合各类养老资源的有效途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人达2.978亿人,占总人口的21.1%。由于我国老年人口数量较大且多数老年人支付能力不高,让更多老年人实现居家社区养老符合我国国情和老年群体实际情况,也契合老年群体的情感文化需求和人际交往特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心必须下移至居家社区养老,真正发挥政府在养老服务中的基本保障作用。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正在推动养老服务发展的重心向居家社区倾斜,持续实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各地在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建设家庭养老床位、设立老年人日间照料站、开展老年助餐服务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不过从整体上看,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还面临不少挑战。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供给与老年人实际需求之间还存在差距。现实中,社区或其他社会组织提供的养老服务仅限于老人物质生活需要,如日间照料、助餐、家政服务等,而在帮助老人排遣孤独、看病就医、释放压力或是其他精神方面需求上的服务还做得不够。还需深化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结合居家养老中最急难愁盼的问题,有针对性、有重点、有步骤地完善服务体系,创新服务模式,不断提升服务水平,让广大老年人过上更有品质的晚年生活

在老年人群体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和失能失智老年人,是养老工作的重中之重。这部分“老老人”很多患有慢性疾病,但目前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在医养结合方面还不够深入。社区街道掌握着家庭照护床位、失智失能老人数量等信息,但老年人的健康数据、用药数据等仍由卫健部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掌握,尚未实现养老数据与医疗数据的互联互通,老年人健康状况容易被忽视。还需着力破解“医养不同步”问题,提升医养结合服务能力,实现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的有效对接,更好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需求。

开展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需要专业的人才队伍,而养老护理人员缺口很大。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我国对养老护理员的需求达到600万名,但目前护理相关从业人员只有50万名。专业人才流失严重、受教育水平偏低、职业晋升渠道不畅、涉老专业招生难等是养老护理员短缺的主要原因。应加快健全养老护理职业发展通道,在探索开展相关人才同级转置,建立养老行业晋升渠道,规范继续教育培养制度等方面发力,迈过这道“人才坎”。

2024-06-10 王 霖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95875.html 1 <p> 补上居家社区养老短板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