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毫厘间的“极致艺术”

本报记者 马洪超

在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商用车开发院试制部见到数控机床技能师、高级工程师时敬龙的时候,他正与同事用调试设备加工零部件。谈及4月底在北京接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颁奖并作为代表发言时的情景,时敬龙仍有些激动:“近些年,国家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产业工人的重要地位得到充分尊重。”

今年是时敬龙参加工作的第15个年头。2009年,他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从长春汽车职业技术大学(原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进入试制部实习,并在一年后正式入职。面对先进的五轴加工设备、全新的编程语言和超高的加工精度要求,他感到茫然无措。怎么办?时敬龙有股不服输的劲头,抓住一切机会学习。白天,他仔细观察老师傅的技术手法,不同角度和力道都细细揣摩;晚上,他继续在设备上苦练基本功。

通过多年勤学苦练,时敬龙逐渐成长为新产品零部件试制精密加工技术带头人,在2018年创建了时敬龙工匠创新工作室。

“新中国第一辆汽车就是解放牌,在擦亮民族汽车品牌的道路上,我必须奋勇争先,为自主研发贡献产业工人力量。”时敬龙说。

在时敬龙工作室的获奖荣誉展柜里,整齐地摆放着工作室获得的各种荣誉证书和相关技术产品。在试制部试制制造业务单元负责人岳巍看来,这些荣誉和产品是时敬龙带领团队“较真”的成果。

橱窗里一块刻有细小沟槽的黑色薄板引起记者的注意。这个“石墨双极板”产品件是时敬龙团队攻关近3年取得的重要成果。

“近几年,公司加快新能源汽车技术自主研发步伐,我承接了其中的石墨双极板试制任务。”时敬龙介绍,这个双极板是氢燃料电池的核心零部件,其精密加工曾是燃料电池开发的关键技术。

“这项加工工艺需要将2毫米厚的石墨双极板毛坯精确加工到0.5毫米,并用0.3毫米的微小直径刀具雕刻出高精度的细小流道。”时敬龙说,这样的雕刻十分不易,因为不仅要解决石墨板加工崩边、断裂、精度难保证等难题,还要突破超薄易碎零件装夹技术。

据了解,在这之前,双极板都是对外委托加工,成本很高。接到任务后,时敬龙暗下决心,一定要完成好这项任务。

“当时,我提前做了多种加工方案,可在加工时还是频繁出现裂纹、变形、崩边等问题。”时敬龙说,自己一边在网上查资料,对相关的200多个专利技术进行研究;一边进行加工试验,“我们从没接触过这项技术,我和团队就一点点地去试。那一年里,大家几乎每天不停地调整参数,反复试切”。

成了!0.5毫米成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经过上千次试验后,时敬龙团队终于摸索出石墨双极板的技术参数和加工工艺,将双极板的制造精度做到头发丝直径的三分之一。

“都几点了”“天天熬夜,身体不要啦”……微信里,时敬龙的爱人经常提醒他要注意身体,轻微抱怨的话语里藏不住对丈夫的心疼与关爱。

2021年,在国六发动机开发项目中,时敬龙负责加工发动机缸盖上一个极细、极深的孔,项目周期短、难度大。为保证项目节点,他连续7天没回家,吃住都在机床旁,做过成百上千次试验。通过不懈努力,他在国内首创“超深腔异形阶梯孔微观修形技术”,保障了公司项目研发进度。

“他身上有一股劲儿,一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儿。”工作室成员兼徒弟张海洋这样评价师傅。他说,每天师傅总是最早到岗,晚上10点多下班是常态,“下班路上,师傅还常常带着我们复盘一天的工作,总结经验得失,并讨论下一步的完善措施”。

在时敬龙看来,技术出众只能称之为“工”,技术“传帮带”才能称之为“匠”。只有把技术传授给年轻人,把经验分享给团队,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创新活力。

“现在的年轻人大多能熟练运用电脑、擅于用软件,对技术学习的接受能力很强。他们更需要加强的是坚持和恒心,练就一番真功夫。”时敬龙在工作中倾注了不少心血培养年轻人。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截至目前,时敬龙已以第一完成人身份获得22项创新成果奖。时敬龙工作室已成为“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示范性创新工作室”,以工作室为主站孵化建立了5个公司级子工作室,开发培训课程89项,累计培训5400余人次。

时敬龙说:“作为新时代的一名劳模工匠,我深感加快建设制造强国的当下,产业工人大有可为。今后,我将专注钻研先进制造技术,追求极致创新,为铸就民族汽车品牌辉煌贡献智慧和力量。”

2024-06-09 本报记者 马洪超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95845.html 1 <p> 毫厘间的“极致艺术”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