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渔民健康

本报记者 柳 洁 董庆森

湖北省洪湖市船头咀村水域面积20多平方公里,150多户600多名以船为家的渔民,零星分布于此,他们常年缺医少药。1992年起,在洪湖水浪打浪的地方,谢爱娥撑着一只小船行医,成为了全村人健康的依托。

“之前,离岸最近的渔民,也要驾船近3个小时,才能赶往岸上最近的医院。”68岁的渔民刘伯玲说。

1992年,听说船头咀村要建一个医务室,并面向全市招聘夫妻医生,新婚不久的谢爱娥、何太瑜夫妇立即报了名。为什么要招夫妻医生?船上条件差,夫妻能待久一点。

即使做足了思想准备,现实还是很快将浪漫击溃:掀开医务室的木质甲板,船舱里不到10平方米的逼仄空间就是他们的“家”。一张双人床是唯一的家具。

到湖上的第二天,陆陆续续就有十几个渔民来看病。炎夏狂风暴雨,船在湖面被甩来甩去,不会游泳的两人还晕船,吐得昏天暗地。面对远比想象中更加艰苦的条件,谢爱娥一度动摇过。

第一年回家过年,渔民们纷纷拿出家里腌制好的干鱼,将他们的船舱堆满。“等老张的病好了,就申请调上岸。”“再坚持一年,就回去!”在湖上渔民们的淳朴和善良面前,谢爱娥离湖上岸的打算,一次次被延后。

25年过去了,谢爱娥接诊病人3万多人次,出诊3000多次,转送产妇100多人,几乎所有20岁以下的村民都是在她的呵护下长大成人。

2017年起,洪湖启动退渔还湖、“渔民上岸”工程,全市930户、2640名渔民全部离湖上岸。

在当地政府支持下,谢爱娥在渔民集中居住的小区建了船头咀村卫生室。渔民白天干活忙,晚上来看病的人多,卫生室就一直开到夜里10点结束,虽然家离卫生室步行不过几分钟,但夫妻俩还是坚持睡在卫生室。“村民有急病需要开药,只要一敲门我们就能起来。”谢爱娥说。

2024-06-06 本报记者 柳 洁 董庆森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95684.html 1 <p> 守护渔民健康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