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研企携手整合产业链

□ 本报记者 贺浪莎 邹 童 李正宇 唐一路

产业链发展过程中,往往会由市场自发形成被称为“链主”的角色,在上海,头一回听说医生当上了“链主”。

日前,记者在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展厅看到,一台大型白色PET—CT设备占据了C位。这是世界首款2米PET—CT,让人类有史以来首次直观清晰地观测到药物在全身流动、扩散及代谢全过程。据介绍,它比传统设备的灵敏度提升近40倍,被誉为探测人体的“哈勃望远镜”。

这里还有多台自主研制的“世界首款”或“全国首款”医疗器械,包括世界首款5.0T全身磁共振、世界首款75厘米超大孔径3.0T磁共振……成绩的背后,离不开“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13年,联影医疗第一台商业化CT机,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落地。

“最初医院用的放射设备基本都是外国品牌。”瑞金医院放射科主任严福华介绍,联影医疗首台国产设备经过医生们实际使用后,收到不少有效反馈与建议。刚投用时,国产CT机的图像后处理功能较为单一。结合实际使用需求,多次升级迭代后,原本需要花半小时完成的三维后处理图像,目前仅需一两分钟。

在医学领域,“未被满足的需求”是创新的最重要本源之一。中国工程院院士、瑞金医院院长宁光说,医生是最直接面向用户的人,也是对应用需求最敏感的人,医生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经验,帮助研发机构和企业加快医疗器械产品的开发迭代。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苏楠认为,医生作为用户,深度参与创新,本质上就是紧紧围绕实际需求,开展创新活动,再深度整合产业链,实现产学研用协同。

“国之重器”国产首台套质子治疗系统成功实现“从0到1”突破,一举打破国外垄断的历程,也是这一理念的典型例证。

质子治疗是全球最先进的肿瘤治疗技术之一,但过去关键技术被“卡脖子”,国内治疗依赖进口设备,成本高昂,限制了技术普及。2011年,上海将国产质子治疗装置研发和瑞金医院肿瘤质子中心建设同步列为重点项目。到2014年底,瑞金医院质子治疗楼正式开工,相当于“把工厂建到医院里”——质子治疗楼就是质子治疗装置的“研制厂房”。

十年磨一剑。从第一天地基打桩开始,建设、安装、调试直至每一例临床研究、正式治疗……瑞金医院协同中科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以及上海艾普强粒子设备有限公司联合攻坚,借力政、产、学、研、金、服、用全面合作,通过临床医生与科学家、工程师“多向奔赴”,终于自主研制成功,并将开发进程凝练成可复制的工业化生产道路,以及可直接打包平移的技术和管理方案。

上海市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保护医务员工创新,促进产医融合。嘉定区瑞金创新中心根据最新政策积极完善多层次激励机制,健全收益共享机制,促进医院自研转化和企业承接医研成果转化有机结合。

上海不仅“把工厂建到医院里”,还“把工厂建到实验室里”。“实验室的特色就是准工业化,是我们科技攻关转化的‘前沿阵地’。”上海交通大学长兴海洋实验室船舶数字孪生技术研究中心负责人胡小锋告诉记者。

造船属于典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订单量充足却面临“招工难”问题,迫切需要提升自动化水平。以需求为导向,长兴海洋实验室与江南造船联合开启无人化生产线建设。据介绍,该生产线研发已基本完成,正在实际测试,包括4台自动化装备和1套数字模型驱动的AI控制系统,模拟了智慧船厂小组立制造所需流程。胡小锋介绍,该生产线的生产能力预计相当于110名工人,人工成本降低60%以上。

“我们的实验室与企业是‘门对门’的,研发与需求直接对接。长兴岛上现有四大船海领域央企,包括江南造船、沪东造船、振华重工和中远海运,我们都已开展合作攻关。”上海交大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海洋装备研究院执行院长翁震平说,“接下来,也希望结合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运用技术创新手段,以更多合作形式助企解决实际难题。”

“近年来上海不断加速创新过程,加快融合创新链产业链。”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屈炜告诉记者。理念和举措促进了科技成果加速转化,数据显示,上海深入推进国家赋权改革试点任务,6家试点单位完成成果赋权675项,转化金额超10.6亿元;布局建设了一批概念验证中心、区域特色成果转化平台,推动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深化改革。

2024-06-05 □ 本报记者 贺浪莎 邹 童 李正宇 唐一路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95630.html 1 <p> 上海研企携手整合产业链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