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生产总值十年翻近两番——

打造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

本报记者 刘 成

5月22日,由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首艘圆筒形“海上油气加工厂”——“海葵一号”成功从青岛西海岸新区海西湾运抵广州锚地,标志着我国深水油气装备自主设计建造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海葵一号”是海工装备制造集大成的“大国重器”,实现了海陆一体化智能中控系统、天然气双塔工艺脱硫系统等15项关键技术设备自主化应用,建造周期较国际同类型装备缩短近50%,工程建设整体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2014年6月3日,国务院批复设立青岛西海岸新区,并明确以海洋经济发展为主题,海洋成为西海岸最大的特色和优势。获批10年来,新区组建海洋发展委员会、科技创新委员会等专门机构,统筹全区涉海科技资源,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海洋生产总值由2013年的494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1974亿元,分别占青岛、山东、全国的40.4%、11.6%、2%。

5月18日,同样位于海西湾的中船发动机有限公司研制的国内首台甲醇双燃料低速船用发动机成功交机,标志着我国甲醇双燃料低速船用发动机制造实现从“无”到“有”的历史性突破。与其一路之隔的中国船舶集团青岛北海造船有限公司,依托完善的配套产业链,不断深耕LNG、氨、甲醇等绿色船型。

如今,海西湾船舶海工产业基地已集聚100多家船舶海工及各类配套企业,形成了以船舶海工制造为龙头、配套产业和技术研发同步发展的综合性海洋装备创新基地。

从“大国重器”到一株海藻,以经略海洋为时代命题的青岛西海岸新区,逐步推动海洋科技创新提质增效,不断释放创新发展活力。

青岛明月海藻集团有限公司从海藻中提取天然高分子材料超纯海藻酸钠,可用于开发治疗肿瘤、心衰等重大疾病的高端医疗器械产品及生物医药制品,1克售价超过1000元。

要想从黏稠的海藻原材料中“捞”出纯度极高的海藻酸钠并非易事。“提纯分离这种高黏度液体没有任何参考,我们通过集成膜分离、高速离心、凝胶态除杂等分离纯化单元组建多组分梯度洗脱体系,突破超纯海藻酸钠规模化制备技术,打破了国外垄断。”明月海藻集团副总裁张德蒙说。

青岛西海岸新区出台支持大院大所向区向海发展意见,规划建设古镇口海洋科教创新区,打造面向世界前沿的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10年间,中国科学院大学海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西海岸校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青岛)等大院大所纷至沓来,目前已集聚涉海高校11所,各类涉海创新平台180余家,海洋人才突破7.6万人。

为用活用好这些高校院所优势资源,让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配置更加高效,西海岸新区创新设立1亿元的高校校长基金,探索“企业出题、校所答题、联合攻关、政府服务”模式,推动高校院所与企业需求精准对接,累计支持95个项目建设转化。

其中,针对海藻多糖结构与纯度精准制备可控性差、功能活性构效关系与机理不明确等难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与明月海藻集团合作,开展“海藻活性多糖高效精准制备技术开发与应用项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科研处副处长于垚说,项目助力我们更好地开展海洋中医药新制剂开发及产业化工作,突破医药用高品质海藻多糖纯化、分级精制工艺技术。

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会副主任谢龙目说,站在新起点,我们将加快打造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建设,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注入更多蓝色动能。

2024-06-05 本报记者 刘 成

青岛西海岸新区海洋生产总值十年翻近两番——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95617.html 1 <p> 打造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