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o

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与发展路径

王 鹏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既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又具有现实的实践意义。深入理解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与发展路径,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对于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科技创新是核心要素

回顾人类文明史,每次科技革命都引起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大幅跃升。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科技创新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围绕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中央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推动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和自觉行动。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成果丰硕,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日益显现,发展方式转变步伐加快。同时,仍然存在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切实解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其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构筑大国竞争优势的突破口,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我们要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使高质量发展更多依靠创新驱动的内涵型增长。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这就需要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特别是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同时,要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坚持开放创新,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

加快形成产业竞争优势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有坚实的产业支撑,必须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竞争新优势。一方面,数字技术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能够有力促进高质量发展。因此,加快推进数字技术创新应用、数实深度融合、数字人才培育等工作,是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中之重。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能够培育新的增长点和内生动力,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要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释放出强劲的生产动能。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能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通过经济结构优化和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转变、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的转变。

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也不断加深,追求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除了高科技和高质量,新质生产力还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高效能。这要求在促进经济发展时减少对传统能源和资源的依赖和消耗,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提高资源产出率和循环利用率,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实践证明,新质生产力具有技术含量高、要素配置优、环境友好的特点,是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数字时代更具融合性、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有利于摆脱以往依靠大量资源投入的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这些年来,我们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优化绿色金融等经济政策工具箱,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积极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等,必将持续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作者系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2024-06-04 王 鹏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95606.html 1 <p> 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与发展路径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