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中华文脉推动转化发展

杨艳秋

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七个着力”的重要要求,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充分彰显了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也指明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具体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独特的价值体系

在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发扬光大,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命脉,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其独特的价值体系,无论对古代中国还是对当代中国,都产生着深远影响。

从宇宙观来看,古代先哲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天文变化,形成了讲求和谐共生的思想观念,人们敬畏自然,善待自然生态、世间万物,与自然和谐相处。

从天下观来看,“天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着从地理空间到人文情怀的多重内涵,天下为公、协和万邦,描绘的是一种理想的社会政治状态,体现了古代先哲对于天下苍生的关怀和责任,也表达了他们对和平、公正的追求。

从社会观来看,社会被视为由不同个体和群体组成的有机整体,在社会内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这也是中国古代治国理政所追求的准则之一。

从道德观来看,中国自古以来就在社会管理、国家治理中强调道德的价值和作用,形成了孝悌忠信、仁爱和平等理念和由己及人进而约束全社会的价值体系,用于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仁、义、礼、智、信”等社会道德规范,成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观念的精髓。

此外,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造就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念。“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智慧,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在历史传承中形成的优秀思想和理念,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有着永不褪色的时代价值。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着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我们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是偶然的,是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实事求是的态度、与时俱进的观念、以人为本的思想、德法兼治的理念、改善民生的政策、保护生态的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和谐社会的构建、小康社会的目标等,无不蕴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和精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有利于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和特性,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同时也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独特精神世界的展现,其中蕴含的许多思想和理念,随着时间推移和时代变迁而不断与时俱进。

中华文明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同时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现出一种革故鼎新、不断转化和发展的内在动力。几千年来,中国历史在变革中不断前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因为内蕴着这种变革性而产生无穷的创造力。

中华文明突出的统一性和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在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既构建了受到普遍认同的政治文化,从而强化中华民族的内在联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又创新治理理念和方式,保留了各民族的多元文化特色,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保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世界上绽放光彩,为一些后发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别于西方的经验和启示。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围绕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着重强调“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这也为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指明了方向。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中华民族保持了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明。这种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更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时代精神激活其生命力,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前提和基础。创新,创的是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这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动力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思想智慧、道德观念、人文精神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基因。只有认清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顺应时代潮流和发展大势,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充分激发和释放全社会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才能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相适应,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诞生于中华文明对外交流互鉴的历史进程中。多种文明因素互相补充、互相吸收、互相融合,整合为多元一体、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更加广泛地参与世界文明交流,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推进文化创新和文明更新。只有秉持开放包容,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才能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强大的精神指引和精神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这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和地位。在5000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只有坚守魂脉与根脉,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丰富智慧更深层次地注入马克思主义,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有效贯通起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生命,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推动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作者系中国历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

2024-06-04 杨艳秋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95605.html 1 <p> 赓续中华文脉推动转化发展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