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持续深化

——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系列报道之三

本报记者 薛海燕 蒋 波

近年来,江苏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协同推进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探索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纵深推进跨区域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共筑绿色美丽长三角,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筑牢绿色屏障

源出太湖东岸瓜泾口的吴淞江,从苏州出发,途经昆山,一路东流汇入黄浦江,不仅是江苏与上海密切联系的纽带,更是沿线地区交流合作的见证。在吴淞江上,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景象,昆山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与青浦区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共同巡河,一起采水,分头检测,数据共享,机制共商。

2023年,昆山生态环境局联合上海青浦区生态环境局,常态化开展淀山湖水环境共保联治活动,强化水污染跨界联治。“我们已经从‘水的一体’走向‘人的一体’,目的只有一个,守好绿水青山。”昆山市水务局河湖长制管理科科长焦健说。

2023年,江苏、安徽两省生态环境部门共同制定了《2023年苏皖交界地区联合执法专项行动方案》,开展生态环境联合执法行动。常州溧阳实施矿山生态保护,开展跨界联合执法行动。溧阳生态环境局坚持区域共保联治,与安徽郎溪、广德共同对跨界生态破坏、环境污染问题联保共管,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共筑绿色美丽长三角,要加强大气、水、土壤污染综合防治,深入开展跨界水体共保联治。为此,江苏推动构建苏浙沪生态治理合作机制,建立跨区域、跨部门水环境信息共享机制,与沪浙皖联合成立了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协作小组,形成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生态治理新格局,携手筑牢长三角绿色屏障。

守好绿色家园

走进泰州泰兴市“健康长江泰州行动”指挥中心,发改、工信、生态环境等部门在此集中办公,通过大屏幕,可以实时看到无人机巡查长江沿线的情景。

“通过运用无人机、机器人、雷达扫描等现代技术手段,可实现长江泰州段全域生态环境24小时智能监控。”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周彦汝说,中心建立了跨区域、多部门的联动监管机制,通过大数据平台,实现环境问题的自动预警、快速响应、及时处置闭环管理。

全域保护不是一地一部门的事情,更是区域间的共同责任。以泰州为例,近年来,泰州市先后与镇扬常、苏锡通签订《长江禁捕执法协作共管协议》,逐步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水陆结合、区域资源共享、协调配合的禁捕执法闭环。南京、镇江、扬州等市市场监管局则联合安徽省滁州、马鞍山市市场监管局签订长江禁渔联合执法合作协议,围绕联合巡查、信息共享、应急协同等6个方面开展合作,叠加放大执法效能,不断织密“长江滤网”。

水无界,气无边。为了守护青山碧水蓝天,江苏正携手沪浙皖“两省一市”,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综合防治的“全域牌”。

推动绿色发展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走进长江南京段,数十公里的滨江风光带沿江岸铺开,修葺一新的滨江公园贯通南北,吸引着当地市民亲江而居。

来到长江边的南钢集团,一座“工厂花园”立即展现眼前,颠覆了人们对传统钢铁企业的印象。3公里长江岸线、70万平方米的江边滩涂地上,近年来种植的1.5万余棵垂柳、香樟等乔木将南钢生态湿地园装扮得四季如春。

“南京市税务和环保部门联手为企业搭建了‘环保税协作平台’,可实时监测和展示企业排污量和排污浓度等数据,将环保指标与税务申报挂钩,为企业提供环境保护税智能预填服务,助力发展与生态实现双赢。”南京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税务总监林大蓼说,目前南钢已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工作,污染物排放量从2018年的2.6万吨降至2023年的7000余吨,2023年环保税减免超过1500万元,节省下来的环保税将继续投入设备改造。

南京燕子矶地区多年前还坐落着工业生产、仓储物流、砂场码头等大小企业400多家,生产、生活污水直排通江河道,严重破坏长江生态环境。近年来,南京大力整治燕子矶片区,对区域内污染严重的企业依法关停,对符合产业政策的企业引导退城入园。如今,这里完成了所有污染企业的关停搬迁,区域内3条入江河道全部消除劣Ⅴ类水体,昔日生产岸线已全部变为生态岸线,助力一江清水持续东流。

在江苏常州,为修复沿江生态“砸笼换绿”,加快化工企业退出速度,同时转型发展高性能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创新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让产业“减碳”、为发展“增绿”。在江苏镇江,当地淘汰落后低效产能,推动微软(镇江)数字经济创新中心、阿里和润数字产业园、华为(镇江)数字创新中心等一批世界级企业的数字产业项目落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产值突破700亿元。如今,江苏沿江地区水清岸绿、天朗气清,沿岸“工业锈带”已蝶变为生态秀带。

2024-06-04 本报记者 薛海燕 蒋 波

——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系列报道之三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95573.html 1 <p> 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持续深化 </p>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