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港智慧管理迭代升级

本报记者 刘 成

黄海之滨,胶州湾畔,岸线绵延。一艘艘巨轮进港靠泊,一座座桥吊擎臂而立,集卡车络绎不绝,皮带机有序运转……走在山东港口青岛港各大港区,处处都是繁忙景象。

作为智慧港口建设的先行者、领跑者,青岛港借助一体化平台优势,加快推动数字化转型,全面推动数字技术与港口深度融合,取得了明显成效。

全流程智能管控

5月28日,在青岛前湾西港联合码头有限责任公司U6泊位,只见一排排无人驾驶的IGV(智能引导运输车)按照预设指令平稳运行,将纸浆从接卸区域运送至纸浆库场。

“IGV的运行,靠的是北斗导航系统,系统会实时测算最优行驶路线,然后反馈至IGV。”青岛港西联公司流机队副队长朱永杰说。

从船边接卸到库场码垛,整个过程快捷高效。“这是我们集智打造的全流程自动化件杂货纸浆码头,该项目的应用全面提升件杂货码头运营的信息化水平,据测算,每年可节约人工成本1125万元,提升作业效率20%。”青岛港西联公司工程技术部副经理王宝君介绍。

据了解,青岛港通过攻关核心技术,成功打通纸浆物流上下游信息壁垒,实现了纸浆作业流程智能化、装卸设备自动化、堆场管理数字化的智慧港口管理体系。

不仅纸浆货种,在青岛港董家口港区,粮食作业也实现了全流程智能管控。青岛港董家口分公司粮食码头中控室,一面约40平方米的视频墙上,生产指令、生产数据等不断切换的监控画面,令人眼花缭乱。“这是我们开发的粮食码头全流程智能管控系统,通过综合运用视觉识别、AI智能分析、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将人员安防、设备技防、设备智控等集纳在一个平台,从而实现生产作业数字化。”青岛港董家口分公司粮食队党支部书记、队长闫发宣介绍。

实现一体化流转

青岛港以构建卓越的数字化经营能力为主线,聚力打造云港通、玉衡2个数字化赋能平台以及数字化件杂货码头等4个智能场景,不仅在装卸环节极大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装卸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在客户服务方面,促进了供应链综合服务范围延伸,为优化口岸营商环境提供了极大助力。

青岛港前港公司调度室副主任陈彦宏介绍,客户使用云港通线上查验流程,黄岛海关通过云港通系统,保证船舶第一时间完成准备工作,确保满足生产需要。

云港通平台以“客户”为中心聚焦口岸生态,围绕港口集装箱、干散货、件杂货、液体油品四大板块,创新集成区块链、云计算、物联网、电子签章等技术,目前已经整合打造智能追踪、关港通、港易查、港易办、船东宝等九大产品体系,配合AI智能客服,实现“9+1”功能全面升级。

“目前云港通注册企业1.9万,个人用户达到53万,备案车辆38.8万辆,其中包括口岸监管单位、船公司、货主、代理、场站、车队和司机等,我们将全力推动云港通成为连接政府、航运、船东、货主的绿色纽带,合力推进口岸单证电子化、通关物流服务线上化,促进港口业务迭代创新,助力青岛建设世界一流的口岸生态服务体系。”青岛港技术中心数字港口研究中心部门副主任赵宇飞说。

构建可视化系统

“D22泊位此时暗涌较大,系统显示船舶横荡幅度已接近预警值,请检查所有缆绳状态并通知船方加强监护。”在青岛港董家口油港区D22泊位船前,当班班长王庆平正在开展日常检查,对讲机里突然传来值班员发出的船舶运动姿态监测异常情况报警。这是青岛港“油智未来”液体散货管理体系正在发挥其智能监护作用。

青岛港企业管理部部长王涛介绍,PIM是以实物资产为单元构建的虚拟港口三维空间,它串联设备运维、工程建设、生产指挥等各个领域信息,无论是百万吨粮食筒仓、千万方原油罐区,还是一个个标识、一根根管线,在PIM平台上都一目了然。

PIM,即为青岛港构建的全球首个港口信息模型。港口工程项目前期规划、后期审计都会用到现场测量数据,过去需要工作人员拿着尺子、扛着设备进行实地丈量。但现在,只需打开PIM平台,不到1分钟就能完成精确测量。

不仅在港口工程领域提供便利,该模型将港口全面仿真虚拟,搭建一套“云上”港口,将实体港口“数字化”,即依托建筑信息模型(BIM)、地理信息系统、物联网以及数字孪生等新技术,将地上地下资产全空间数据进行整合,构建起符合港口管理实际的空间可视化系统。同时,基于直观场景、强大的信息整合和仿真模拟能力,打造了港口决策、运维、建设等诸多管理应用场景,有效串联设备运维、工程建设、生产指挥、安全应急等各个领域信息,对变革企业管理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山东港口青岛港党委书记、董事长苏建光表示,青岛港将着眼国家战略需求,立足港口发展实际,持续加大创新力度,全面释放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效应,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的进程中贡献最大力量。

2024-06-04 本报记者 刘 成

1 1 经济日报 content_295570.html 1 <p> 青岛港智慧管理迭代升级 </p> /enpproperty-->